千古名刹 —— 大相國寺3(2 / 3)

範成大 (1126年~1193年)南宋詩人,他的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金章宗 (1168年~1208年)本名完顏璟,他喜愛漢學文化,能書畫。1189年,他繼位後,不斷完善各種政治、經濟製度,實現了女真族的徹底封建化。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本名朱重八。1368年,他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南京稱帝,國號“明”。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李自成 (1606年~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的軍事將領。1644年,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並於同年推翻了明王朝。後來,他被清朝開國元勳多爾袞與明朝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

[閱讀鏈接]

宋徽宗趙佶喜歡石頭,尤其喜歡大塊大塊奇形怪狀的堆在一起的石頭。1105年,他決定建造一座名為“艮嶽”的皇家園林。

為建“艮嶽”,宋徽宗特意在杭州設置了“造作局”,由宦官童貫主持這個擁有數千工匠的皇家手工場,製造皇家奢侈用品,而所需材料全從民間無償征取。

當時,宋徽宗還在蘇州設置了“應奉局”,專門負責東南江浙一帶花石的搜羅。之後,花石多經水路運河運往京城開封。十船一組,稱作一綱,這就是“花石綱”名稱的由來。

清朝重建並複名大相國寺

在清朝時期,順治、康熙、乾隆和嘉慶等曆代王朝先後在前代廢墟上重建了大相國寺,其中以乾隆年間修葺規模最大。

1661年,清世祖順治重建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還增建了“放生池”,並將明代賜名的“崇法禪寺”複名“大相國寺”。1671年,康熙重修藏經樓,後又陸續增建了中殿及左右廡廊。

1766年,乾隆皇帝親自批準動用庫銀一萬兩,曆時兩年多,全麵整修了寺院的山門、鍾鼓樓、接引殿、大殿、羅漢殿和藏經樓以及觀音和地藏二閣等建築。

據後來開封博物館收藏的大相國寺和尚性空所繪“相國寺全圖”,可以想見當日盛況。乾隆為重修後大相國寺題額“敕修相國寺”的墨跡也保存在開封博物館。

在乾隆和嘉慶下令擴建大相國寺,並詔命“恢複舊觀,不可圖節省”時,主要操辦這個事務的阿思含在寺院的西南邊修建了一個類似行宮或招待所的“祗園小築”。“祗園小築”在當時國內的其他寺院確不多見,它實際就是大相國寺皇家寺院性質的延續。

清朝時期的大相國寺又興旺了起來,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1819年,大相國寺重修了“智海禪院”,之後道光和光緒年間對大相國寺也進行了零星修繕。

清代重建後的大相國寺古色古香,金碧輝煌,規模遠超於唐宋,但其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寶琉璃殿和藏經殿等建築的格局基本保存了下來。後來,在大相國寺前院東側還建了鍾樓。

清朝時期的大相國寺主要建築有: 766年唐代所修的牌樓式山門,後來山門連同門前一對石獅毀於戰火。

天王殿亦稱二殿、前殿或接引殿。該殿麵較為寬闊。五間三門,飛簷挑角,黃琉璃瓦蓋頂,居中塑有一尊彌勒佛坐像,慈眉善目,笑逐顏開,坐在蓮花盆上。彌勒佛坐像兩側站著四大天王,他們個個圓目怒睜,虎視眈眈,大有滅盡天下一切邪惡之勢。

持珠握蛇者為廣目天王,他以站得高、看得遠而得名;手持紅色寶傘者是多聞天王,他以聞多識廣著稱;持寶劍者是增長天王,他希望世間善良的心、善良的根大大地增長起來;最後懷抱琵琶的是持國天王,他彈奏著八方樂曲,護持著萬國和平。

天王殿的後麵是“放生池”。佛教本著“平等眾生”的護愛之心,提倡放生不殺生。於是,放生池應運而生。為體現佛教“慈悲為懷,體念眾生”的心懷,讓信徒、香客等人們將魚,螺螄和烏龜等各種水生動物放養在這裏,藉此養護一顆護生的心。

“放生池”是許多佛寺中都有的一個設施。每逢諸佛菩薩的聖誕或是有重要的佛事活動,就會舉行放生儀式。信徒放一次生就積一次德,象征了“吉祥雲集,萬德莊嚴”的意義。

在“放生池”前有一座重達5000餘千克的鐵質“萬年”寶鼎。寺院放置寶鼎的意義在於:祝願國家國運昌隆,期望佛法如同國家和寶鼎一樣長久駐於世間。

寶鼎上下共六層,寓意分別是:一層天地同流,二層戒香芬鬱,三層永鎮山門,四層普薰法界,五層香煙飄渺,六層雲氣升騰之意。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的北邊,是赫赫有名的大相國寺的正殿,重簷鬥拱,雕梁畫棟,殿頂用黃綠琉璃瓦覆蓋,金碧交輝。大雄寶殿的周圍有青石欄杆,欄杆上雕刻著幾十頭活靈活現的小獅子。

在大雄寶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三世佛,均高一丈三尺,其後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於《華嚴經》善財童子的故事,形象地表現出南海觀音普度眾生的場麵,東西兩壁供奉的是十八羅漢。

羅漢殿在大雄寶殿旁邊,它的結構特別奇特,是八角回廊式建築,俗稱“八角琉璃殿”。羅漢殿占地828平方米,由遊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殿頂均為綠色琉璃瓦。

遊廊殿平麵為八角形,占地533平方米,高10.13米,八角飛簷。遊廊廊沿有24根木柱,東西南北各有殿門和8級石階。遊廊殿四周塑有釋伽摩尼講經會佛雕,佛像造型生動,雕刻精美。

天井院內八角亭突起,高20.54米,重簷八角攢尖頂,其巔覆以銅色喇嘛式小塔。飛挑的八角,與遊廊殿飛簷為同一走向。簷部冀角各懸鈴鐸,每當輕風吹拂,叮當做響。

羅漢殿內回廊中有大型群像“ 釋迦牟尼講經會”,五百羅漢姿態各異,造型生動,他們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橋流水間,或坐或臥,或仰頭,或俯首,形態逼真,情趣無限,堪稱藝術傑作。

在羅漢殿中間有一木結構八角亭高高聳立,八角亭內有一尊四麵千手千眼觀音木雕像,全身貼金,高6.6米,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是乾隆年間一位民間藝人用一棵完整的白果樹雕刻而成的。

據專家推斷這棵白果樹有千年樹齡,整座雕像四麵相同,共有大手和扇麵小手1048隻,手姿各不相同,每隻手心都雕有一隻眼睛,民間俗稱“千眼千手佛”。

藏經樓位於整個寺院的後半部,是大相國寺最高的建築。藏經樓高大雄偉,氣勢不凡,其垂脊挑角處皆飾以琉璃獅,且下懸風鈴,風吹鈴響,如奏編鍾,十分悅耳動聽。

藏經樓占地682.94平方米,麵闊5間、進深5間,高20.98米。藏經樓共二層,上為藏經庫,下為講經堂。

藏經樓前有站台一方,樓門前置石獅一對。講經堂懸名家書畫,置古典式紅木坐椅,環境古樸典雅。講經堂簷下所懸篆書匾額“藏經樓”,白底黑字,結構嚴謹,筆力遒勁,為不可多得的匾額書作,相傳為清代書法家孫星衍遣墨。

在大相國寺寺內東角有個鍾樓,鍾樓內懸銅鑄巨鍾一口,為1768年所鑄,高2米多,重5000多千克。鍾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16字銘文。

據傳說,每日四更大相國寺寺鍾即鳴,人們聽到鍾聲就紛紛起床上朝入市。雖經風、雨、霜、雪從不間斷。每當清秋霜天時擊撞此鍾,鍾聲悠揚,傳得最遠,故“相國霜鍾”聞名遐邇,成為開封八景之一。

[旁注]

三門:又作山門,為禪宗伽藍之正門。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和無願門。

佛法:佛所說之教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王法’。佛所得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種種功德,均稱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