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第一寺 —— 報國寺1(3 / 3)

大雄寶殿殿內左右兩廂供奉著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隨行弟子。後龕內供的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和“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此外,大雄寶殿裏還保存有紫銅華嚴塔。還陳列有曆代著名書畫家的書畫,如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的條幅,還有後來著名畫家徐悲鴻的花鳥、齊白石的芋頭、張大千的墨禾、日本人鬆濤的山水畫作等,都獨具風格。

在大雄寶殿右麵陳列室展出有峨眉山附近如符溪、雙福等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銅矛、銅鏃兵器等文物。

報國寺的第三殿為七佛殿,高大宏偉,內外木石雕刻精巧細膩,石欄上雕刻的人物和柱礎上的透雕,生動美觀。

七佛殿內正中供奉著七尊大佛,都是泥塑丈六金身,端坐蓮台,神態莊重。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屍棄佛和南無毗婆屍佛。

七佛皆盤腿坐蓮台,體態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惟肖惟妙。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畫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其中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撚,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征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

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麵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和道德皆完美無缺與至高無上。

在七佛蓮台下,還塑畫著一些類似“小鬼”的像,說是有兩種解釋:

其一,蓮台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麵部猙獰,對邪惡能起震懾作用;

其二,釋迦牟尼佛在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答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在七佛殿左壁上掛有“七佛偈”的木屏四條,是北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的書法作品。

在七佛殿後,以觀音菩薩塑像為主,結合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組群像。觀音又叫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佛經上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多種化身,說法救度眾生。他右手舉著柳枝,左手傾倒淨瓶,婷婷玉立龍頭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飄然立於荷葉之上。

金童旁是戒裝裹身的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趙子龍的塑像。再旁邊為東、南天王,手執著琵琶和寶劍。玉女旁是美髯飄拂的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雲長。再旁邊為西、北天王,分別執傘和握蛇。另外還有“羅漢伏虎”、“蒲公采藥”等塑像,其中最高處是“唐僧師徒取經像”。

群像右側還有一龕,供奉著漢白玉雕刻的藥師佛坐蓮像。藥師佛又稱大醫王,他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疾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在七佛殿附近,除有聞名遐邇的紫銅華嚴塔外,還有銅製巨鍾一個和大瓷佛像一尊,它們都是報國寺最珍貴的文物。

報國寺的最後一殿是藏經樓,又名普賢殿。普賢殿樓前懸掛有“藏經樓”三字匾額,為清末詩人趙熙手書。殿中供奉著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梵語為“三曼多跋陀羅”,就是普遍賢善的意思。

普賢因廣修“十大行願”,又稱“大行願王”。“願”是理想,“行”是實踐。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所以將他供於最後一殿。

普賢殿殿門上寫著

金粟莊嚴便是菩薩住處;

曇花燦爛照徹納子愛心。

普賢殿樓上為“藏經樓”,是保存經卷的地方。樓中藏有佛教經典和古今名人的墨跡。

[旁注]

框架式結構:由木製的立筋、梁、擱柵和椽子等構件組成骨架,再鋪設屋麵和樓麵,砌築內外牆。構件可以現場製作,也可預製裝配。框架式木結構建築是西方國家的一種傳統建築類型。

菩薩:指開發大智、大慧、大悲和大願的有德行、有學養的人,佛家總以此名為求佛果的大乘眾。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論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稱為菩薩。

徐悲鴻:(1895年~1953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他主張現實主義,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徐悲鴻擅長人物、走獸和花鳥的繪畫,他的畫對當時中國畫壇的影響甚大,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六道:佛學術語,指有情生活、輪回於其中的六個界別,即: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無論善惡,一切處於分段生死的眾生,都在這六道中輪回。

地藏菩薩 或稱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阿彌陀佛 又稱無量清淨佛、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等,是佛教中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統稱為西方三聖。

金童 指侍奉仙人的童男。按道教的說法,凡神仙所居洞天福地,皆有金童玉女伺候。所謂金童玉女,就是指道家說的供仙人役使的童男童女。

趙熙 (1867年~1948年)世稱“晚清第一詞人”。他精於寫詩,擅長書法,也喜歡作畫,還時常寫些戲詞,深受百姓喜愛。直到現在,在四川民間仍流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的諺語。

[閱讀鏈接]

傳說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當了和尚,他的兒子康熙派人四處尋找父親。在1702年時,康熙欽派大臣葛哈齊、頭等侍衛海清、乾清門頭侍衛五哥、兵部員外郎德其內等人,到峨眉山報國寺降香,並頒賜皇帝禦書匾聯與經器。

相傳後來康熙皇帝還裝扮成四大臣的“隨從”親自來峨眉山尋找父親,見峨眉山報國寺一帶景色秀麗,如世外桃源,康熙當時深感“會宗堂”應繼續發揚光大報效國家,便特意親題了“報國寺”金字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