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第一寺 —— 報國寺1(2 / 3)

後來,報國寺又新建了鍾樓、鼓樓、茶園和法物流通處,使報國寺更加莊嚴。寺內還設有峨眉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種陶瓷玉石、文獻字畫、金屬器皿和戰國時代出土的各種兵器和工器等。

[旁注]

儒教:是我國傳統的國家宗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儒教以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為先師,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綿延,儒教在數千年的演變中不斷地得以發展。

阿含經:又稱阿鋡、阿含暮和阿笈摩等,指此類基本經典為佛陀教說之所持、所歸和所聚,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分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兩係。

匾額:是我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

《嶽飛傳》: 再現了一代民族英雄北宋抗金名將嶽飛在宋金戰爭中的英雄故事,展現了他精忠報國、壯誌未酬的英雄氣概,令中華後人萬分景仰。

郭沫若:我國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郭沫若著述頗豐,主要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也是繼魯迅之後公認的文化領袖。

伏虎寺 始建於唐代,清順治年間重建後為峨眉山最大寺廟之一。伏虎寺由彌勒殿、韋馱殿和華嚴塔亭等建築構成。寺內的華嚴銅塔以其時代久遠、體形高大和鑄造精良而居我國銅塔之最。

老子 本名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聖積寺 古名慈福院,位於峨眉城南2.5千米處,為入山第一大寺,環境幽古。寺內文物眾多,以普賢騎象銅像、八卦銅鍾和銅塔等最著名。

嶽飛 (1103年~1142年)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和抗金名將。嶽飛在軍事方麵的才能被譽為宋、遼、金和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他是宋朝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後來被朝廷以謀反的罪名在杭州大理寺獄中殺害。

[閱讀鏈接]

1960年,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趙樸初先生,在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普超法師等人的陪同下,先後去了報國寺和萬年寺等中低山寺廟,了解古刹管理、佛教活動和僧尼生活等方麵的情況。

在這次視察中,趙樸初先生對峨眉山佛教工作和旅遊事業的現狀甚為滿意,對這座天下名山雄秀奇險、氣象萬千的景色倍加讚譽,不禁吟詩多首,並以一詞作尾道:“天下秀,低首讓峨眉。極處趙州登不到,我今亦複半山回,此意幾人知?”

雄偉的殿宇與精美的塑像

報國寺占地麵積60餘畝,建築麵積5600多平方米。殿宇結構自然,依次是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藏經樓,殿堂倚山因勢,一殿高出一殿。

報國寺建築為框架式結構,庭院式布局。殿堂兩側有僧寮客舍,周圍環繞著吟翠樓、待月山房、花影亭和七香軒等庭院園林建築,布局嚴謹。

報國寺山門是後來按原貌重建的,麵闊五間,高12米,三疊屋頂,飛搪翹角。山門正中間門上懸掛有清康熙皇帝禦賜的“報國寺”三字匾額,兩邊楹聯為:

鳳凰展翅朝金胭;

鍾聲頻聞落玉階。

左右兩側的橫匾是:

鶴駐雲歸;

普放光明。

報國寺第一殿為彌勒殿,殿內供奉著一尊喜笑顏開、袒胸露腹、高約2米的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但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

彌勒後殿供的是彩繪泥塑的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麵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唇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報國寺第二殿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裏供奉著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兩旁排列十八羅漢像。

釋迦牟尼是公元前6世紀後期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於那時社會的動蕩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他的深思,他因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經過6年苦行,他嚐盡千辛萬苦,最後又經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於徹悟大覺,成了大佛。

釋迦牟尼佛的左龕是泥塑彩繪金身文殊菩薩像。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他是眾菩薩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協同釋迦牟尼宣講佛法。他和普賢菩薩一起,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

文殊菩薩像旁邊有副聯語:

智鏡高懸施法雨;

慧燈遍照應群機。

這是把“智慧”二字嵌入聯中,意思是文殊菩薩用智慧潤澤眾生。

釋迦牟尼佛的右龕是地藏菩薩金身坐蓮像。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蘖沙”,譯為地藏,佛經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要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的餓鬼與畜生諸道中的眾生。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在地藏菩薩旁邊有副對聯充分讚頌了他度脫沉淪的堅定決心與偉大精神:

聖願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

迷途覺悟,難教沉溺負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