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第一寺 —— 報國寺1
峨眉山報國寺位於四川峨眉山麓,是1615年由明光道人募捐建造。
寺院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像左右門衛,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刹。
報國寺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嫋嫋,磬聲頻傳。這裏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是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
因康熙禦題匾額而揚名天下
1615年,明光道人用募捐所得錢財,在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在與伏虎寺隔溪相對的地方,開始修建寺廟,寺廟修建成功後,並取名為“會宗堂”。
在寺院的山門前,有一對雕刻的石獅,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刹。
寺中供奉著普賢、廣成和楚狂三位仙人,是取三教會宗之義,因此將寺廟取名為“會宗堂”。會宗堂的建立,說明了峨眉山儒、釋、道三教的融洽。
據傳說,三位仙人與峨眉山都有關聯。佛教裏的普賢菩薩,他的道場在峨眉山;道教裏的神仙廣成子,他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化身,曾在峨眉山授過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叫接輿,和春秋儒家創始人孔子同時代,楚王曾請他去做官,他卻裝瘋不去,後來隱居在峨眉山。
在那時,寺中有明代大瓷佛、華嚴銅塔和大鍾。在七佛殿後,有一座明代時期在江西景德鎮燒製而成的大瓷佛像,高2米多,形態生動大方,佛像底座為千葉蓮花,佛身披著千佛蓮衣,喑含“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的佛像經義。這尊瓷佛體量高大、比例均稱、線條優美、光彩熠熠。
坐落在大雄寶殿後麵平台上的華嚴銅塔又叫“紫銅華嚴塔”,是銅塔中的珍品。華嚴銅塔鑄造於明代時期,高7米,塔身分上、下兩部,每部各鑄七層樓閣,全塔共分14級。塔身鑄有4700多個各具神態的精美小佛像,塔周刻有《華嚴經》全文,故名“華嚴塔”。華嚴銅塔鑄工精細,佛像曆曆在目,字跡清晰可見,是我國最大的銅塔。
大鍾懸掛在寺內對麵小山上的聖積晚鍾亭內,名叫“蓮花銅鍾”,鑄造於明代時期,鍾高2.8米,鍾唇直徑2.4米,重10000多千克,稱為“天府鍾王”。
鍾體上鑄造了晉、唐以後曆代帝王和與峨眉山有關的文武官員及高僧名諱,有捐贈鑄造銅鍾的信眾姓名,並刻有《阿含經》經文和佛偈,以及刻有《洪鍾疏》銘文等,共6萬多字。
大鍾原掛在聖積寺,聖積寺毀後,大鍾才移至此寺的。因聖積寺銅鍾的鍾聲清越,遠播數裏,回蕩於山林曠野之間,使人頓忘俗念,所以有詩寫道:
晚鍾何處一聲聲,
古寺猶傳聖積名。
縱說仙凡殊品格,
也應入耳覺心清。
因而大鍾又名“聖積晚鍾”。
在清朝順治期間,聞達和尚將會宗堂遷到了後來的峨眉山山麓,並重建了會宗堂。後又經兩次擴建,成為五重殿宇、亭台樓閣俱全、布局典雅的宏大寺廟。
1703年,清朝康熙皇帝根據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然後由大臣王藩手書匾額。 據傳說,報國寺在叫“會宗堂”時,寺裏的和尚都是姓乾的出家人。其中,俗名乾林州的和尚,聰明好學,口齒伶俐,深受長老賞識,長老就賜給他法號“得心”,安排他管理一些佛事,並準許他去藏經樓閱讀經書。
要是在以往,按規定別說在藏經樓裏翻閱經書,就是每次借閱也隻能一本,而且還要還了才能再借。但長老恩準得心可進藏經樓隨便翻閱,可見長老對得心的器重。得心不負長老厚望,很快便把藏經樓的經書爛熟於心了。
有一天晚上,做完晚間佛事,長老剛剛回禪堂坐下,得心小和尚就走了出來,不停地誇讚道:“師父治廟有方,全寺人財興旺,廟壁輝煌,處處丁是丁,卯是卯,敬香者千千,朝佛者萬萬,隨喜功得,開支不竭,前景輝煌。”
長老想這些年間本寺變化確實很大,不僅藏經樓的經書多了幾倍,廟上的存錢也不少。長老特別開心,就想與其把錢存著,倒不如把會宗堂裝修一番,弄得富麗堂皇些,再請皇上題個廟名,這會宗堂不就流芳百世了嗎?
不到一年,會宗堂果然煥然一新。長老親筆起草,向康熙皇帝稟報了會宗堂的人事和佛事,並特別說明了會宗堂的興旺發達是因為在這裏出家的和尚一直都是乾姓人家的緣故,且香火繁盛有加,請皇上禦題“會宗堂”三字。
康熙皇帝收到長老信函時,他正好在翻閱《嶽飛傳》,便說:“你看,一個老嫗都知道教兒子報效祖國,我們還在那兒‘會宗’!”
內務大臣接過《嶽飛傳》,果然有嶽母在嶽飛背上先寫“精忠報國”四個字,然後用繡花針刺,刺完將醋墨塗上,這樣永遠不褪色的一段,便笑道“請皇上禦題一名,也不辜負老僧心願。”
果然在一月後,長老收到康熙題寫的“報國寺”三個字,字體蒼然遒勁,瀟灑自如,墨色蒼潤,灼灼閃光,字字傳神,耐觀耐賞。為啥不是“會宗堂”三字呢?長老疑惑不解,麵帶微笑,心裏不悅。
之後不久,長老收到朝廷內務大臣的來函。信函說:
這寺廟怎能以一姓出家為僧,一國都要以百姓為家;若如此,全國寺廟效之,豈不使百姓之間呈現內拱狀?
從此,報國寺收僧不再講究姓氏,凡是對佛虔誠,願意皈依佛教的皆可收下。這樣一來,由於康熙禦題“報國寺”匾額的事,報國寺從此名揚天下。
在報國寺的山門外,後來有文豪郭沫若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名山”牌坊,還有愛國將領馮玉祥題寫的“名山入口”四個大字。
在後來,報國寺曆經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下來。1983年,峨眉山的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和金頂等5座寺院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寺院。報國寺成為峨眉山的第一大寺院。
峨眉山的佛教寺廟移交給僧人管理使用。峨眉山佛教界人士在維修寺廟、進行宗教活動和開展對外交往等方麵,都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