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第一寺 —— 報國寺2(2 / 3)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這對聯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所撰,四川的書法家陳希仲先生書墨。“廣長舌”是佛的妙相。據古印度民間傳說:凡是舌頭能蓋過鼻尖的人不會說謊,不打妄語。

因此,婆羅門教徒心悅誠服地皈依了佛門。“清淨身”是從《華嚴經》中引出來的,說佛身是清淨光明的,是一塵不染和光明普照的象征,故簡稱“清淨身”。

蘇東坡用“廣長舌”和“清淨身”作比喻,借以表達自己對佛理的頓悟和理解。陳希仲先生集詩為聯,書贈報國寺,以描繪峨眉山的山色溪聲之妙。

在大雄殿的左側為客堂,客堂橫額名“梧亭待月”。傳說,當年著名書畫家廖平曾在此夜宿,撰成一聯:

黃帝六相說詩易;

雷公八篇著春秋。

聯中的“黃帝六相”,說的是傳說中的黃帝有六位大臣,名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大封、後土,為他分別掌管天地和四方。

“詩易”指《詩經》和《易經》。所謂“雷公八篇”則說的是雷公與黃帝和歧伯一起討論醫學病理後,編纂了《黃帝內經》。這著述按唐代王水注本共為24部81篇。《春秋》相傳為孔丘依據曆史整理改編而成的寓褒貶於史實記敘的史書。

全聯大意為:黃帝因事設職,任人唯賢,量才錄用,因而政通人和,世治民安,是值得借鑒和讚許的。雷公幫助黃帝寫出了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我國醫學理論的基礎,很值得載入史冊,讓子孫後代效法和懷念。

在客堂中還有一聯,使人讀之無不因風而舞,瀟灑飄逸:

臥南浦雲,詠西江月;

踏東山屐,開北海樽。

此聯是清代中期詩人夏金陽撰文並書,其書法效仿魏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但一點都不拘泥。聯意是說:身居峨眉山,好像舒舒展展地袒臥在“南浦雲”之上,讓我們高舉杯開懷暢飲,再哼著《西江月》,腳踏木屐,遨遊在峨眉之巔吧!

在這客堂之中,還有兩位名家留下了兩副名聯:一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於1935年夏天書贈報國寺方丈果玲和尚的: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無為本色難。

客堂另一副對聯是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書贈教育家伍柳村的:

剛日讀書,柔日讀史;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在報國寺講經說法的法堂堂中有副對聯,為圓瑛大師所題:

翻經留作將來眼;

問法先空現在心。

此聯是圓瑛大師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來峨眉普賢殿所作。圓瑛大師在上聯中說:研讀佛學的經典著作,最重要的在於開闊眼界,不拘泥於陳舊的認識,運用事物的發展規律,展望未來的大千世界。下聯則說的是學習認識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首先要持“無我”和“變異”的觀點,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無始無終地堅持下去

在七佛殿的佛龕上有一副對聯,上下聯文共6字:

一合相;

兩足尊。

這是全國最短的楹聯之一,但內容深奧意遠,主要意思是說:釋迦牟尼是人類世界的聖人和賢哲。

在峨眉山的“菩薩信仰”中,以報國寺的普賢殿規模最大,全山各寺均供普賢菩薩。在普賢殿殿堂的樓上有一副對聯:

四大皆空;

一塵不染。

此聯的含意,用廣為傳誦的佛教禪宗祖師惠能和尚的開悟詩來概括就是: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