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1(1 / 3)

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1

北京曆史上著名的佛寺“內八刹”,分別是:柏林寺、嘉興寺、廣濟寺、法源寺、廣化寺、拈花寺、龍泉寺與賢良寺。這8個寺廟均在北京的老城區內。

在“內八刹”中,廣濟寺、廣化寺、法源寺保存較好,寺廟香火旺盛,信眾如雲,每年有多次法事活動。柏林寺與拈花寺尚有遺物可尋,廟的形製及主要殿堂被保存下來,損壞不是十分嚴重。而其他幾座廟已無遺物。它們不僅是佛教信眾膜拜之地,更以其幽雅的環境、獨特的建築風格、深遠的曆史積存而著稱。

龍藏珍府的柏林寺

柏林寺位於北京雍和宮東側,是京城著名的“內八刹”之一。由於柏林寺內的古木很多,尤多古柏、古槐、還有白皮鬆、古銀杏等。因多有古柏,故名“柏林寺”。

柏林寺創建於元順帝時的1347年,明洪武初年修建北京城北牆時將柏林寺分為兩部分,城內的稱南柏林寺,城外的稱北柏林寺。

柏林寺在明代曾經住過兩位著名的人物。1525年,明代大文學家程文德抵達京師後,寓居在柏林寺。  明萬曆年間,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因病也住在柏林寺中,並得到了當時的住持自然上人的照料。

當時柏林寺的情況,據黃鳳翔《田草亭》記載:

自然上人,蓋住持柏林寺。寺居都城東偏,其梵殿不甚崇閎,禪房落落,緇流稀簡,遊人罕有窺焉者。

清代康熙年間的1713年,正值康熙皇帝六十壽辰,康熙的四子胤禎主持重修柏林寺,為父皇積功德﹑慶壽辰。修繕後的柏林寺規模宏大,盛況空前。

胤禎的雍王府就是雍正登基後的雍和宮,位於柏林寺的西邊,胤禎經常帶著兒子弘曆到柏林寺遊玩進香,因此對柏林寺特別關照。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由於雍王府離柏林寺很近,胤禎也常到柏林寺來,因此廟裏的和尚也能揣摩胤禎的心意。

一天,一個老和尚在和胤禎聊天時唱念出一個偈子,其中的意思是暗示胤禎將來要當皇帝。  胤禎聽了當然高興,重重賞賜了和尚。

老和尚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賜,也為了更加博得他的歡心,還領胤禎到西邊跨院去看一塊石影碑。

這影碑猛一看,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塊普通的大青石。胤禎看了半天,莫名其妙,也不感興趣,就想責備和尚拿他開玩笑。

這時,老和尚命小和尚從旁邊的太平缸裏舀了一桶水,對準石影碑潑去。老和尚隨即喊道:“王爺請看!”

胤禎馬上睜大眼睛看,看得心花怒放。原來,那影碑遇水後,漸漸地顯示出兩條龍,在龍之上還出現了一隻鳳凰。這其實隻是此石的花紋石質所致。

龍的出現,不是預示著皇帝的到來嗎?  老和尚終於如願以償地又得到了許多賞賜。

清乾隆年間的1758年,柏林寺再次重修時,又在維摩閣院裏種植了一棵古七葉槐。七葉槐是國槐的一個變種,因葉是由七片葉子簇成一束,形似蝴蝶,所以又名“蝴蝶槐”。柏林寺這棵七葉槐現在已經高達15米,幹周長達1.8米。

在北京隻有兩棵古七葉槐,另一棵在西城的廣濟寺內。廣濟寺的舍利閣前,曾有一棵清代的古七葉槐,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被視為廣濟寺內的“三寶”。即“方缸、鐵井、七葉槐”。後來,廣濟寺不慎失火,方缸和鐵井被毀,而令人奇怪的是七葉槐卻安然無恙。這同樣給柏林寺的這棵七葉槐增添了神秘色彩。

此外,清乾隆帝在此次重修時寫有一首思念其父親雍正皇帝的詩文:

柏林古刹炳長安,歲久榱題惜廢殘。

況是近鄰躍龍邸,特教重煥散花壇。

彩衣隨喜思依怙,萱戺延厘合施檀。

佛法故當忘一切,於斯雲忘我誠難。

柏林寺經過明宣德年間及清康熙、乾隆年間的3次大規模重修,規模宏大,景象莊嚴肅穆。

柏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全部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圓俱行覺殿、大雄寶殿和維摩閣共5進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