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殿前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磚砌影壁,上麵的雕刻精美的蓮花圖案。
經山門殿左轉,則豁然開朗,別有天地。放眼望去,大殿很多,建築宏偉,一層層向後延伸,一座比一座大,重重殿宇、層層樓閣在高牆碧瓦間透露出莊嚴肅穆。
寺內除有元、明時期多棵巨大的古柏外,還有兩棵紫藤纏柏的奇觀。
柏林寺大雄寶殿前,還有清乾隆時的重修碑刻兩方,為滿漢文。
無量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要建築,殿內的供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7尊木製漆金佛像,上方的懸匾上書“萬古柏林”,為康熙六十壽辰時親筆手書。
大雄寶殿十分寧靜,殿前有成行的古柏,枝葉茂盛,柏樹樹兜可以眾人合包。柏樹根深入地下,汲取著數百年來的營養,樹高至十餘丈,好似宗教儀式中的儀仗隊,柏樹巨大的樹冠就似華蓋傘蔽護著殿宇,壯觀而威嚴。
維摩閣自成院落,為雙層建築,東西兩側建有翼樓。圓俱行覺殿之意是“覺行究滿,方可為佛”。有清乾隆皇帝的禦筆殿額“覺行俱圓”,還有禦書的對聯,聯曰:“座上蓮花前後果,庭中柏子去來心。”
中軸的東西兩路有配殿院多重。在東配殿南麵,原有1707年鑄造的交龍紐大銅鍾,鍾周滿刻有《華嚴經》生淨土神咒經文,故稱華嚴鍾。鍾高2.37米,直徑1.68米,重2268公斤,鑄造精美,特別是蒲牢鍾紐鑄得栩栩如生。後此鍾移至北京覺生寺。
柏林寺西部是清代曆代皇室的行宮,使整座寺院大殿櫛比,古柏森森,布局整齊嚴謹,全部建築都建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
柏林寺內原有皇帝題字頗多:雍正皇帝禦書天王殿額“摩尼寶所”,東齋堂額“法苑金湯”,西禪堂額“心空及第”,無量殿額“善獅子吼”,後閣額“萬佛寶閣”,小法堂額“中流砥柱”;乾隆皇帝禦書正殿額“覺行俱圓”,檻聯“座上蓮花前後果,庭中柏子去來心”,無量殿額“祥輪永駐”,後閣額“寶相莊嚴”,大悲堂額“攝諸禪定”,行宮殿中額“心香室”,檻聯“近華重雲邊,慧心常照;入旃檀林裏,香界俱清。”
柏林寺中最為珍貴的寶藏,就是佛教的“龍藏”。這部大藏的刊刻,一共進行了6年,自1733年起,至1738年才全部完成。
佛教經典稱“藏”始於唐代。“藏”字本意是“蘊集包含”,所謂“大藏”就是把一切經典彙集儲存在一起的意思,即是一部佛學大叢書。
早北宋時期,就在成都雕造大藏5000餘卷,這是最初刊刻的全藏,簡稱為開寶藏。南宋時官私刻藏共有6次,其中在平江府,即蘇州磧砂延聖院雕造的經版簡稱為磧砂藏,直到元代方才刻完。北方的遼朝和金朝也都曾刻過大藏。遼藏亦稱契丹藏,金藏也稱趙城藏。上述這些大藏不但原刻的版片早已毀於兵火,就是印刷的紙本僅存斷篇殘帙保留到現在的,也成為希世之珍了。
明洪武年間在南京刻的稱為南藏,明永樂年間在北京刻的稱為北藏。私人刻藏,改梵筴即經折的形式為書本形式的稱為方冊大藏。這樣的大藏,前有武林藏,後有徑山藏,徑山藏又稱嘉興藏。
清代政府所刻的大藏叫做龍藏,也稱為清藏。它是以明代永樂年間的北藏為基礎而又有所增益的。自唐宋以下,元、明、清三代的高僧大師,以及對佛學有研究的人士所留下的有名著述,也都包括進去。
清藏的刊刻,可以說是給佛教經典傳入我國以後,為1700多年的譯著闡述了結了一筆總賬,對我國學術界的貢獻很大。它不但是研究佛學的寶庫,而且也是研究文學、曆史、哲學、翻譯等等學術領域的寶庫。
一千多年以來,尤其是和我國文字相通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曾多次從我國取得各種大藏的印本,鄭重地加以保藏或翻刻。
早在宋代,朝鮮就根據開寶藏和遼藏曾重雕過兩次,稱為“高麗藏”。而日本在明末清初就曾翻刻徑山藏,稱為“黃檗版”。這些事實說明,這部從開寶藏一脈相傳下來的龍藏經版,在世界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