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3(1 / 3)

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3

法海真源的法源寺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將幽州作為兵馬糧草的集結地。  這年冬天,唐太宗自高麗戰場返回幽州後,有感於隨軍戰士為國效力,於是下令在幽州城內為陣亡將士修造一座寺廟,命名為憫忠寺。

675年,唐高宗再次下詔建寺。武則天登基後第三次下詔建寺,至696年佛寺建成。  建成後的憫忠寺,就是法源寺前身。憫忠寺一度成為幽州地麵上唯一的佛寺。

在寺廟下的廊道牆壁上有幾塊板子,其中一塊上麵有一首唐代德誠禪師的詩: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憫忠寺  自唐代建寺以來,由於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築規模,與曆代王朝結下了不解之緣。

唐末景福年間,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修憫忠寺,並增建了一座麵闊7間,上下3層的憫忠閣,成了幽州城裏的標誌性建築。並留下了“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的諺語。可見這座閣樓的雄偉壯觀。後世法源寺中的憫忠台,就有當年憫忠閣的風範。

遼代時,幽州升為南京,又稱燕京,憫忠寺成為南京城內最重要的寺院,備受皇家重視。遼代皇帝多次在憫忠寺內齋僧建道場,北宋使者到南京,也往往住在憫忠寺,這裏已成為皇家重要的行館。這樣一來,憫忠寺地位也隨之提升,規模更為宏大。

1057年,幽州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憫忠寺被毀,遼朝皇帝在1070年奉詔修複,曆時14年完工,形成了後世的規模和格局。

金代時,憫忠寺為燕京名刹,曾是女真人進士的考場。後在元末明初時寺院不幸毀於戰火。

到了明代,憫忠寺經曆4次修繕。明正統間年,寺僧相王容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這一次奠定了後世法源寺的基礎。修複後,明英宗改額,敕賜“崇福禪寺”。

在民間,明代法源寺流傳最廣的是“劉伯溫法源寺畫竹”的傳說:

在當時,崇福禪寺的方丈了空和尚很有才氣,他的詩書畫,當時被譽為“三絕”,了空因此也號稱“三絕和尚。”了空和尚名氣很大,也就有點才高氣傲,他尤其喜歡捉弄那些有錢有勢,道貌岸然的達官顯貴。

這一年,劉伯溫奉旨來京,負責修建北京城。這件事人人皆知。了空早就聽說劉伯溫是皇上身邊數得著的文人,素有“江南才子”的美稱,於是他想親自試試劉伯溫的才學。要是劉伯溫確有真才實學,那他們就交個朋友;不然,就當麵羞辱他一番,給他點顏色看看。

正當春末夏初,了空看著寺院裏那片翠竹,忽然心生一計,立刻寫了一紙便箋,差一個小和尚送到劉伯溫的府上,請他來寺中飲酒賞竹。

劉伯溫來到北京以後雖然很忙碌,但還是挺注意了解北京的風土人情,對了空和尚的才學和為人也早就有所耳聞。他看了便箋,很願意會會這位恃才傲物的“三絕和尚”,於是就坐上轎子直奔禪寺而來。

了空和尚聽說劉伯溫到了,立即帶領寺內眾僧出來迎接。但是了空和尚那身兒打扮,實在出乎劉伯溫的預料:堂堂大寺的方丈,卻穿了一件已經分不清顏色的破僧衣,上邊補了許多補丁;腳上趿拉著一雙隻剩下半拉幫子的破麻鞋,天氣並不熱,他手裏卻呼嗒著把破芭蕉扇。  劉伯溫心裏說:這位真像個活濟公!

了空和尚把劉伯溫讓進一座小亭子裏坐下。這亭子麵朝碧綠的竹園,背靠荷葉茂盛的小塘,地方不大,卻也非常清靜幽雅。小和尚很快擺上了一壺素酒、幾盤素菜。

了空和尚雙手合十說:“貧僧早聞劉大人為官清正,才學過人,特備薄酒,請大人光臨敝寺敘談敘談。貧僧若親聆教誨,實乃三生有幸,望大人不吝賜教。”

劉伯溫聽罷,忙拱手說:“伯溫本是個平庸之輩,禪師過獎了。”

酒過三巡,了空說:“劉大人,如今正是春夏之交,篁竹茂盛,蓮荷亭亭,你我何不趁著酒興各畫一幅竹蓮圖,以誌此次幸會?”

劉伯溫明白,了空定是要試試自己的才學。他早就聽人說過,畫竹是了空的拿手戲,很想一睹為快,就說:“禪師所言極是,那就請先命筆吧!”

小和尚早已把筆墨紙硯準備停當。了空和尚也不推辭。但見他展紙揮毫,龍飛鳳舞,一氣嗬成一幅《雨打竹荷圖》。

劉伯溫一看,畫得確實非同一般:畫上雖沒有直接畫風,但看那竹子和荷葉的俯仰搖動,就像看到了一場滂沱大雨之後,又有一陣細雨微風。劉伯溫不禁讚歎:“禪師神筆,名不虛傳。”

了空哈哈一笑,“雕蟲小技,不值一談。還是看大人的吧!”

劉伯溫淡淡一笑,提筆就在紙上塗抹起來。一會兒工夫,一幅《風吹竹荷圖》就畫完了。仔細看來,翠竹隨風搖動,荷葉翻卷,還有吹動竹葉的風聲。

了空和尚心中暗暗叫好,但嘴上卻不肯說。心想:這幅畫好是好,但也隻能和自己畫的那幅打個平手,並不見得比我高哪。我要是一叫好,豈不就抬高了這位朝廷命官的身價?

不過,了空和尚又總覺得劉伯溫的這幅畫在運筆和構圖上跟一般人不一樣,仔細品味了一會兒,他終於看出了門道:原來那互相交錯的竹葉,竟是一個個蒼勁古樸的字,把字連起來一讀,竟是兩句唐人的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情畫意,珠聯璧合,真是千古難尋的佳作珍品。

了空和尚不禁高聲叫起絕來,連聲說,“劉大人詩書畫精妙絕倫,真是奇才!貧僧自愧弗如。”

劉伯溫見狀謙恭地說:“禪師過獎了。禪師詩書繪畫獨步京師,名聞遐邇,日後還請多多指教。”

從此以後,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文書畫,成了好朋友。當時劉伯溫官拜禦史中丞,因為他的詩、書、畫譽滿京城,有“三絕劉禦史”之稱。

1734年,崇福禪寺進行大修,並欽定為專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正式改崇福禪寺為“法源寺”。還請來江南寶華山永海福聚律師住持法源寺,從此法源寺成為北方佛教律宗傳播的中心,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