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內藏有一尊北京內城最大的臥佛像,長7.4米,是原先臥佛寺中供奉的佛像,後輾轉到此。
在法源寺內,除了建築,就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清代的法源寺就以其花木見勝,譽滿京都。寺內種植的牡丹達百餘種,每當花開時,萬紫千紅,十分豔麗。
丁香在佛教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暴馬丁香是我國西部的佛教聖樹,被稱為“西海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但我國西部的氣候不適於菩提樹生長,因此,西部的佛教信徒就把形似菩提的暴馬丁香作為菩提樹。
法源寺內的前庭後院都種植了丁香,這裏的丁香號稱“香雪海”。每到春末夏初,丁香盛開,芬芳濃鬱,極負盛名。曾與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並稱京畿三大花事。
另據記載,位於藏經樓前的兩株西府海棠為乾隆皇帝親手所植。韋馱殿邊的那株粗大的白皮鬆據說為唐代種植,又稱“唐鬆”,其後雖有枯萎,至宋代又發新枝,一直守衛著古刹,見證著世事的無常,佛法的興衰。
每歲春季花開,寺僧必備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漸漸形成了“丁香詩會”。詩會始於明代,至清代極盛,清代大儒紀曉嵐、洪亮吉、龔自珍、林則徐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法源寺留下過詩句。
法源寺曆經千年,一直香火鼎盛,每逢佛教節日和初一、十五都會舉行佛事活動,或應施主要求舉辦放生法會等,法會均在大雄寶殿前的廣場進行,多為放生鳥雀和魚龜,並有功德刊印的佛教書籍免費奉贈結緣之人,法源寺確確實實堪為崇佛之人所敬仰之地、法海之源。
[旁注]
幽州 又稱燕州,我國曆史古地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東北部和遼寧省西部的一些地域。其南麵是冀州在河北省南部,西麵是並州在山西省東部、北部,北麵和東麵則是長城以外,如遼東、平州和營州。
道場 原指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處,後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如我國佛教五大名山,分別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的道場。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規模較大的誦經禮拜儀式。如水陸道場、慈悲道場、天師道場等。
劉伯溫 (1311年~1375年)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王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
濟公 (1148年~1209)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賞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律宗 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理論依據《四分律》,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布袋和尚 傳說中,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他身材矮胖、滿臉歡喜,常持一布袋乞食,並口誦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文殊菩薩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普賢菩薩 曾譯遍吉菩薩,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薩。許多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翁方鋼 (1733年~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人,官至內閣學士。精金石考證,善鑒定碑帖。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學歐陽詢,隸書取法《史晨》、《韓仁》諸碑,為清代“翁劉梁王”四大書法家之一。
玄奘 (602年~664年)俗名陳褘,唐代高僧,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我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曾到達印度,帶回經書657部,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20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魂瓶 又稱“穀倉罐”、“堆塑罐”。它由漢代的五聯罐演變而來,是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三國兩晉時期墓葬中特有的隨葬品。魂瓶是一種“冥器”。在擯棄魂瓶等冥器中的迷信思想同時,也要發覺他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羅漢 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漢傳佛教部派沙門四果的第四果,是依照佛的教導修習四聖諦、八正道,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的聖者。
[閱讀鏈接]
《北京法源寺》,是台灣曆史學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長篇曆史小說。李敖在獄中構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成書於1991年。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誌士為我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作者宣稱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北京法源寺》於2000年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噪,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由此,北京法源寺聲名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