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4(1 / 3)

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4

什刹明珠的廣化寺

廣化寺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刹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  元代,什刹海曾是南北大運河北段的起點,水域寬闊,景色優美,當時的廣化寺就是元大都很有影響的佛刹。

據史籍記載:元代時有一僧人,每天持誦佛號,誦一聲,拿一粒米,20年間積到48石,願力感動四眾弟子,由此殊勝因緣,開始建造廣化寺。此後,元代高僧溥光之曾在廣化寺住持寺院。

明代初年,廣化寺曾一度荒廢,據碑文記載,明成化與明萬曆年間寺院進行兩次重修,重建後的廣化寺成為淨土宗寺廟。

據寺內1599年的《彌陀會記》碑記載:明萬曆年間,廣化寺規模宏大,淨土宗住持圓環率眾舉行了盛大的陀彌法會,盛況空前。

清代時期,廣化寺更成為京都有較大影響的淨土宗佛刹。禪宗臨濟派大德自如和尚接任廣化寺方丈以後,改子孫廟為十方叢林,被稱為廣化寺中興第一代。

清道光年間,廣化寺改為子孫剃度廟。據道光年間《請書碑》中記載:住持廣殊法師敦請自如和尚任方丈,廣化寺改名“十方寺”,而“什刹海”得名一說就源於“十方寺”。

自如方丈圓寂後,印法法師繼任方丈。自1826年始,曆20年,募資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所載:

後海北岸之廣化寺,古刹中之新者。聞光緒韌年殘敗殊甚,後募化於恭邸,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光緒年間,廣化寺重修正院殿宇,至3個院落之間回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築特色,寺內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清末民初,廣化寺一度成為京師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的前身。1908年,張之洞將個人藏書存放寺中,奏請成立京師圖書館。次年獲準,清政府派繆荃孫主持建館事務。

後來,教育總長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次年開館接待讀者。  不久,京師圖書館遷館它處,廣化寺又恢複為佛教寺廟。

1927年,玉山法師任廣化寺住持。在玉山法師的經營下,廣化寺聞名四海,有常住僧眾50多位。玉山法師注重修持,率領僧眾實行禪淨雙修。他在寺內立下了“三不”製度:不攀龍附鳳、不外出應酬佛事、不私自募捐化緣,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後來,寓居廣化寺的溥心佘居士協助玉山方丈重修了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閣等處。為廣集資金,當時還邀請了知名書畫家題字作畫,在中山公園水榭展開義賣,得款捐助廣化寺,使修複工程圓滿成功。

同時,廣化寺還創辦了“廣化佛學院”,聘請著名佛教學者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任教,招收學僧數十人。後又創辦了廣化小學,免費招生。

其後,虛雲大師率弟子7人自武漢來京駐錫廣化寺,當時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濟深、葉恭綽、陳銘樞、巨讚及佛教徒紛紛前來參禮這位佛學大師、禪宗高僧,廣化寺再次名盛京城。

廣化寺得天獨厚,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全寺占地麵積20餘畝,擁有殿宇329間,整座寺廟建築布局嚴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寺院南側有影壁,向北為山門殿,匾額書“敕賜廣化寺”五個金粉大字。山門內東西兩側為鍾樓,寺內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

中院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正中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要殿堂,兩側對稱排列著鍾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首座寮與維那寮。這些殿堂組成了廣化寺的正院。

山門背麵,有關於北派青綠山水首座溥心佘為母親辦葬禮時在廣化寺停的靈的介紹。說明溥儒和廣化寺的淵源頗深。

溥儒是清道光皇帝曾孫,恭親王奕訢之孫,載瀅貝勒的次子。因此,成年後書畫作品上常常用“舊王孫”印章或署名。  他的山水畫宗法宋元,以淡雅見長,較少烘染,著重線條鉤摹。繪畫不圖功利,無一點“商品氣息”,整個畫麵充滿著一種和諧的靜謐之氣。初次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一鳴驚人,贏得美術界人士的肯定。他與張大千齊名,以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分峙南北畫壇,當時被譽為“南張北溥”。

天王殿是山門內的第一重殿。殿內中間供奉彌勒菩薩,;彌勒像後供韋馱菩薩,東西兩旁則供四大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多有不同,廣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職風;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職調;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托黃金寶塔,職順。所以四大天王結合起來即為“風”“調”“雨”“順”,寓意四大天王保護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五佛寶殿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梵文的本義是“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大太陽”,所以又叫“大日如來”。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都將之奉為主尊佛。

“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就是大日如來,因而,毗盧遮那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他在密宗裏又成了大日如來,在五方佛中代表法界體性智。

大日如來的造像在宋代以前如菩薩形,頭髻如寶冠。宋代以後是頭戴五寶天冠,天冠上有五化佛。

五尊化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接下來是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東方香積世界阿閥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

鍾鼓樓為七堂之一,建於寺院的左右兩側。鍾鼓是法會時僧俗集會的報時器具,有高僧大德蒞臨寺院時,鍾鼓齊鳴,以表示尊重、恭敬。寺院早上先敲鍾,後接鼓,晚上先敲鼓,後接鍾,所以稱晨鍾暮鼓。

鍾樓下麵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寓意地獄救苦,度化眾生。鼓樓下麵供奉的是文殊菩薩。

祖師殿又作影堂、祖堂,用來安置宗祖、開山、列祖遺像的建築物。禪苑中,特批安置達摩像的地方為祖師堂。

每月的初一、十五,早課結束以後,全體僧眾都要列班前往祖師殿,頂禮三拜,稱為禮祖,表示對達摩祖師和曆代祖師的恭敬和感恩。

藥師殿中供奉的是藥師琉璃光佛,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

彌陀殿是供奉阿彌陀佛的殿堂,同時還供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陀如來為中尊,悲智二德全備。觀世音菩薩為左脅侍,主悲門。大勢至菩薩為右脅侍,主智門。三尊者共稱西方三聖。

法堂位於五佛寶殿的後方,乃七堂伽藍之一。其功能相當於講堂,是方丈和尚集眾說法的地方。

藏經樓是存放佛教《大藏經》的樓宇。建在五佛寶殿後,分上、下兩層。佛教大叢林為樓堂結合,一般寺院為樓殿結合,即以藏經樓、法堂、般若堂或藏經樓、毗盧殿的形式出現。廣化寺即為藏經樓、般若堂相結合。

東院由戒壇、齋堂、學戒堂、引禮寮等殿堂組成四合院。

其中的齋堂就是寺院的食堂。凡吃飯時,應先作五觀,然後才可以吃,稱為“沙門受食五觀”。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客堂是接待外來僧眾和信徒、管理寺廟日常事務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知客。

西院的主體建築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室、退居寮等。  各殿均有配殿,西側兩路各有二進院落,有觀音閣、地藏閣、方丈室、法堂、祖堂等。東路尚存二層殿,其餘均已拆改。

3個院落之間回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整座寺廟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嵌於廊壁的佛畫寺內有石碑4通。一些書法石刻嵌於廊壁。後世重修頤和園佛香閣時,曾從寺內移去一尊大佛,並舉行開光升座典禮。

廣化寺共收藏一批藏經、佛畫、碑刻、僧人影像及名人字畫等珍貴物品1716件,其中圖書1087部,字畫282件,碑拓298件,其他物品49件,不少是古代珍品,有很高的價值。如明水樂年間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清雍正皇帝抄寫的《金剛經》,還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畫。《大藏經》共4藏,2761函,也十分珍貴。

尊崇佛教是清代國策。清雍正皇帝自雲:“少年喜讀佛典,成年更事研經。”雍正帝  稱其臨寫的佛經為“衝鋒破敵之寶篆”。其中最愛的佛經當屬《金剛經》。在雍正眼裏,金剛喻指無堅不摧地勇猛突破塵世的劫難與關卡,抵達“彼岸”。故而,雍正自稱“破塵居士”。

雍正帝禦筆《金剛經》在乾隆一朝,曾被尊奉為護國鎮物,藏於內宮。從這一層意義上探尋,雍正寫經入藏紫禁城後,乾隆皇帝重新裝潢,將之作為了“護國息災”的聖品。

《大正藏》中,收錄了唐朝翻譯的有關毗沙門天王的密教經典七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不空譯的《毗沙門儀軌》,此經詳細記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毗沙門顯聖之舉。

唐玄宗時期,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位印度僧人來華,創建密宗。不空譯出《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真言》、《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儀軌》以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等多種典籍。

廣化寺曾在農曆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舉行禮懺講經法會。山門外,“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大轉普利人天”的對聯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橫幅書寫道:“觀音道場,和平法會。”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禱人民安樂,世界和平。法會結束時,還施放瑜伽焰口,演奏出祥和安寧的佛教音樂。

廣化寺一年四季都風景優美,其中以秋季最為好看,那時菊花盛開,古刹裏檀香菊香融合成靜謐安詳的味道。

[旁注]

什刹海 關於什刹海的得名,據考證有一說是因為元代該地為積水潭碼頭,在這一地區共有廣化寺、保安寺、弘善寺等10座古刹。而“十刹”與“什刹”詞意相同,什刹海寓意佛法如海,其名甚雅,故名此地為“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