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4(2 / 3)

淨土宗 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我國淨土宗第一祖庭源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林寺。淨土宗與禪宗是對我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張之洞 (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曆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虛雲大師 (1840年~1959年)俗名蕭古岩,字德清,別號幻遊。幼時從師讀儒書,17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曆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有“禪宗泰鬥”之譽。

山門 寺院正麵的樓門。因為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名。雖然後世寺院多造於平地、市井之中,也泛稱山門。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又稱三門。即使僅有一門,也稱為三門。

彌勒菩薩 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我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原為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於他即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在閻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也稱彌勒佛。

達摩 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我國禪宗的始祖,故我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他曾駐錫嵩山少林寺,麵壁9年,傳衣缽於慧可。

知客 禪林中司掌迎送和應接賓客的職稱。是寺院西序六頭首之一。知客的主要職責以接待賓客為主,故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皆由知客引領。無論在家出家,進入寺廟之後,如果有什麼事情,都可以去客堂谘詢。

《金剛經》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譯出1卷,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由於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於浩瀚,也不失之簡略,故曆來弘傳甚盛,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閱讀鏈接]

近些年來,北京市佛教協會籌措資金對廣化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四進殿堂以及東西配殿、配樓,進行全麵維修,油漆彩繪一新,奉安佛像,從市文物部門請來一尊毗盧遮那大銅佛像供奉在大雄寶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二金剛也重新塑造,逐步恢複了清淨莊嚴的麵貌。

在新的曆史時期,廣化寺一直試圖創設一種契理契機的弘法方式。努力發揚佛教的愛國愛教、濟世利民之優良傳統,教導人們信眾如何完善人格、服務社會、淨化心靈,為構建和諧北京、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禪法真傳的拈花寺

北京地區以拈花寺命名的寺廟有崇文區拈花寺、西城區拈花寺。崇文區拈花寺建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屬崇文區板橋小學。西城區拈花寺位於北京西城大石橋胡同,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西城區拈花寺建於明代,但最初的時候不叫這個名字。明萬曆年間的1581年,司禮監太監馮保奉孝定太後之命,為西蜀僧徧融創建寺廟。因在寺內千佛閣內供奉銅製“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佛座周圍的千朵蓮花上有千佛旋繞,千佛大小一樣,高4寸左右,故名“護國報恩千佛寺”。

朱亨嘉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靖江王,他去世後,4歲的小王子朱若極被貼身侍衛官陽正道抱出王府,逃到全州湘山寺,落發為僧,法號石濤。

後來,清兵破了靖江,陽正道帶著小王子一路出逃,最後索性潛入了北京城,在護國報恩千佛寺安頓下來。

護國報恩千佛寺周邊是連片低矮的民宅,這座古廟本來有高閣重簷,雕梁畫棟,但當時卻荒草叢生,破敗不堪。廟裏隻有一個叫智吉的老僧。石濤進入寺後,智吉擔負起了教導他佛學的責任,陽正道也皈依為居士,日夜苦讀佛經,為石濤傳授佛學。

石濤長大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為自己取了個法號叫“苦瓜”。每到父王忌辰當夜,石濤便捧出祖宗牌位,垂淚祭拜。

石濤後來半世雲遊,飽覽名山大川,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他畫花卉也別有生趣,並著有《畫語錄》,成為清初山水畫大家,“四大畫僧”之一。

1734年,清雍正皇帝敕令重修護國報恩千佛寺,並取世尊拈花示眾之意,賜名“拈花寺”。這個寺名取自一個  “拈花一笑”的禪宗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麵麵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至清末,拈花寺仍為京城名刹,為“八刹三山”之一。

拈花寺坐北朝南,建築麵積6432平方米,房屋184間,分三路,各五進院落。中路建築自南至北有:影壁,長24.5米,厚1米,石砌;山門3間,簷下有鬥拱,石雕石券拱門,額書“敕建拈花寺”,門兩側為八字牆,門內左右為鍾、鼓樓,後世已被拆除。

正麵有天王殿3間,簷下有鬥拱;大雄寶殿麵闊5間,後也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兩座1581年的明代石碑。一為長沙楊守魯撰《新建護國報恩千佛禪寺碑記》,另一座明碑為安陽喬應春撰《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碑。  兩座明碑均為鎮陽林潮書丹。此外,還有一座1734年的清世宗雍正《禦製拈花寺》碑。

大雄寶殿內供有朝鮮國王貢獻的古銅羅漢像18座和二十四諸天像,光澤如漆。其中二十四諸天像肅穆威猛,由於所持法器在運輸途中渡海時不慎失落了,雖後經修補,但工藝卻較原作遜色了。  大雄寶殿外額曰“覺岸慈航”,殿內額曰“普明寶鏡”,均由雍正帝禦書。

另外,拈花寺東西配殿各5間;伽藍殿5間,兩側接引殿各16間;藏經樓5間,兩側為過壟脊灰筒瓦合角短廊,東西配樓各3間。

東路有六層殿:一層殿3間;二層殿5間;三層殿9間,坎牆內鑲石刻;四層殿5間;五層殿5間,兩側有廂房;六層殿5間,兩側廂房各5間,東廂房兩次間的後山牆上鑲有石刻。

西路有四層殿:一層殿3間,垂花門1座;二層殿5間;三層殿5間;四層祖堂,為“凹”形建築,共17間,祖堂前原有一座四角攢尖方亭,名“素心亭”,後被拆除。

[旁注]

居士 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或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在我國佛教中,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

月台 在古時建築上,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該建築物的基礎,也是它的組成部分。由於此類平台寬敞而通透,一般前無遮攔,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賞月之台。現代的月台通常指進入火車站後方便旅客上火車的一段與鐵軌平行的平台。

法器 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廣義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所有莊嚴佛壇,以及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攜帶的念珠,乃至錫杖等修行用的資具,都可稱之為法器。

[閱讀鏈接]

佛祖“拈花一笑”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祥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槃”的最高的境界,隻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

靈鷲山法會上摩訶迦葉對佛祖拈花微微一笑,意蘊頗深。正是因為摩訶迦葉領悟到了佛祖所提倡的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龍泉寺與賢良寺

龍泉寺與賢良寺是北京“內八刹”中的兩座寺廟。龍泉寺位於陶然亭西側的龍爪槐胡同,又稱龍樹院。占地麵積1萬平方米。始建於宋代,創建人為穀靜端禪師,號龍泉老人,故寺名“龍泉”,寺內原有龍泉井,水味甘美,後傾廢。

傳說168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清聖主康熙皇帝得閑,帶著一行人來到龍泉寺,受到方丈等人的熱情接待。

康熙皇帝早有耳聞,龍泉寺的老方丈棋藝很高,並且那裏的泉水甜美,就想來龍泉寺一遊,與老方丈品茗、對弈。當下便找老方丈手談一番。

老方丈的棋藝果然很高,一連下了3盤棋,康熙皇帝全輸了,他麵子上有點過不去,很想難為一下老方丈。

康熙皇帝自認為博學多才,就想用對對聯的方式,難為難為老方丈。於是康熙說道:“長老的棋藝,的確是名不虛傳,朕欲賜長老禦宴,隻是時辰尚早,不如拈聯答對,湊趣助興,長老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