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慈航——北京內八刹4(3 / 3)

老方丈起身叩謝道:“謝聖上龍恩,貧道鬥膽,請賜上聯。”

康熙帝略加思索,說出上聯: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康熙出罷上聯,心想:我這上聯不但打“岩、枯、柴”3個字,而且我們坐著的地方正對著岩上一棵枯樹,下聯要對得恰當談何容易?

不料老方丈略一沉思,隨口對出:

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真妙。

此聯中也有3個字:“泉、好、妙”,正與康熙上聯的“岩、枯、柴”字,同為合成字,且對仗工穩。

康熙感覺方丈的這個下聯對的無懈可擊,心想:難道老方丈真是個人才?那我也就不虛此行了。心中暗喜。

這時,禦宴已經擺好,康熙隨手指著桌邊的兩盤豆,又說出一字聯:“豆。”讓老方丈對。

老方丈看到桌上放著一甌油,就對道:“油。”

康熙又說道:“兩碟豆。”

老方丈再對:“一甌油。”

康熙想了想,狡辯說:“長老差矣,我所說的並非酒宴席上的‘豆’,而是兩隻蝴蝶在花叢中戲鬥,兩蝶鬥。”

老方丈從容對答:“皇上!我所說的,也並非酒席宴上的一甌油,而是一鷗鳥在池塘裏戲遊,一鷗遊。”

康熙聽了臉上露出笑容,親自起身,高舉酒杯:“朕敬你三杯醇酒。”

老方丈不敢違背皇上的意願,隻得喝下。

隨後,康熙同方丈同桌進餐。席間兩人談著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各發高論,康熙皇帝暗喜,終於找到了可以與自己談古論今的人。

漸漸地,老方丈與康熙皇帝交上了朋友,皇帝經常到龍泉寺看望、請教,老方丈也經常為皇帝的治國安邦出謀劃策。

康熙的衛士、清初第一詩人納蘭性德,也作有五律《塑龍泉寺詩》:

招提偶然到,在宿離喧雜。

列有雯始開,雙扉晚初闔。

禪心投缽龍,梵響下簷鴿。

既閑陵闋望,亦謝主賓答。

遙夜一燈深,石爐燒艾納。

1685年,龍泉寺由住持無生禪師重修,竣工後,立重修碑,邀請清順治時進士、清康熙時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熙撰寫重修碑文。

重修後的龍泉寺坐北朝南,分中路、西路、東路3路建築,其中東路建築後來拆改。

中路,從南往北依次是山門、大殿、後殿,山門已拆除。大殿建在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麵闊5間,七檁硬山頂,前出廊灰筒瓦屋麵,排山勾滴,正脊雕有花飾。大殿兩側為東西配殿,西配殿麵闊3間,七檁進深,硬山頂,前出廊。

後殿位於寺院的最北邊,麵闊5間,七檁硬山頂,灰筒瓦屋麵,排山勾滴,雕花正脊。

主殿的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麵闊3間,七檁硬山頂,前出廊,灰筒瓦屋裏,正脊為灰瓦排列而成的鏤空花脊,山牆廊步開有券門,連接遊廊。

主殿的西邊建有耳房8間,五檁硬山頂,灰筒瓦屋麵,鏤空花脊。中路西部廊廡位於大殿和後殿兩座西配殿之間,麵闊7間,硬山頂,五檁前出廊,當心間為門道,通往西跨院。

西路後世僅存一進庭院,由正房、南房及西殿房組成。正房麵闊3間,七檁硬山頂,前出廊,鏤空花脊,排山勾滴。南房為小式結構,麵闊3間,五檁硬山頂。西配房麵闊3間,小式結構,五檁進深,灰梗瓦屋麵。

龍泉寺  全寺共有殿宇、僧舍等245間。寺內羅漢、神像78尊。銅、鐵鍾、大鼓、鐵鍾磬、錫供件、佛龕、鼎、琉璃製清規牌、竹禪畫佛像等33件,《大莊經》、石刻《金剛經》各一部。

龍泉寺中原有一眼井,水味甘美,可與當時南城以水甘傳名的姚家井的水質媲美。

龍泉寺在清代中期以後,是文人、政客遊賞唱賦之地。當時龍泉寺的廟會非常興盛,有香客募捐,在東院建萬緣茶棚,施茶施粥,普結善緣。

賢良寺位於北京東城金魚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帶虎頭峰下,這裏風光秀麗,堪稱吉壤,最早在明朝時是禦賜著名的“十王府”。清軍入關後,這裏就成了清王公貝勒的府邸。1734年建寺前,寺廟所在地原是清雍正皇帝的弟弟怡親王允祥的王府。

允祥的  怡王府麵積很大,除王府井東邊臨街的一些地方外,校尉胡同以西,金魚胡同以南,帥府園胡同以北,這一大片地方都屬怡親王府。

允祥在生前表示,自己百年之後將宅改為寺廟,故1730年他去世後,怡王府即改為寺廟,其名字“賢良寺”由雍正皇帝賜名,並禦撰碑文  。

最早的賢良寺被1750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圖》忠實地繪入圖中。府門南側添建了碑亭、燎爐等。在帥府園添建了寺門,寺門對麵建有影壁一座。

1733年,於賢良寺內設藏經館,廣集經本,校勘編纂《大藏經》。  1755年,乾隆皇帝又下令將賢良寺移建冰渣胡同。

移建後的賢良寺麵積減少,但仍規模不小,主要建築有山門、碑亭、前殿、正殿、經樓、東西配殿、寮房等。正殿麵闊5間,為綠琉璃瓦歇山頂,懸木額“賢良寺”。其餘建築均為大式硬山灰筒瓦頂,還有乾隆皇帝禦書《心經》塔碑。

賢良寺的塔院原有兩處,當地俗稱東、西塔院。後僅存東塔院,東塔院有兩塔,兩塔坐北朝南,東西排列,均為藏式塔。東邊一塔高約7米,完好無損,為呂和尚之塔;西邊一塔高約8米,塔刹已失,為明公和尚之塔。賢良寺的塔院以東,有座完整的四合院,名曰賢良堂。

因賢良寺距皇宮很近,所以以往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之後,賢良寺便成了外省的朝廷重臣進京朝見的住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炙手可熱的地方督撫進京都寄住於此。

李鴻章第一次進京時便住這賢良寺,之後的無數次進京,李鴻章均居賢良寺。賢良寺西三跨院是李鴻章自己出錢翻修的,西三跨院東廊和賢良寺連著。李鴻章居住的這排房,主間有50多平方米,還有兩間各15平方米的配間。

此外,康有為、沈子培、王病山等維新派人物進京時,也曾寓於此,左宗棠進京也多次在此居住。

李鴻章去世後,西三跨院送給賢良寺,算作了廟產。李鴻章生前用過的綠呢大轎,還一直存放在賢良寺的藏經樓中。

賢良寺後為遊人喜愛之處,寺廟地勢寬敞,肅靜無嘩。據《北平旅行指南》記載:

庭中古柏參天,老槐蔭地,清涼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廟中,就蔭涼下,盤膝而坐,以茶一甌,書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拋書一覺,午夢初長,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則不啻又一桃園也。寺中有畫壁,畫工精致生動,實臻上乘;藝術之佳,洵為近代所罕見。壁上係一羅漢像,左手下隱伏一白額猛虎,右手張一大扇,作飛揚狀,蓋喻隱惡揚善之意也。

從《北平旅行指南》記載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賢良寺當年的模樣。現在的賢良寺的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隻剩下寺東邊的一進小院,深藏在校尉小學的高樓東邊。

[旁注]

對聯 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它是一種對偶文學,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熙 (1654年~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代君主。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王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保和殿 北京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時改為保和殿。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

硬山頂 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麵齊平或略高出屋麵,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影壁 也稱照壁,古稱蕭牆,舊時人們認為自己的住宅中,不斷有鬼來訪,如果有影壁的話,鬼看到自己的影子,會被嚇走。另外,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擋住外人的視線,即使大門敞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影壁還可以烘托氣氛,增加住宅氣勢。

歇山頂 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共有9條屋脊,即1條正脊、4條垂脊和4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閱讀鏈接]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賢良寺去世於欽差大臣任上,終年78歲。消息傳到慈禧處,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忍不住感歎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據史書記載,臨終前李鴻章曾吟詩一首:“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裏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這或許就是李鴻章一生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