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1(1 / 3)

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1

北京著名佛寺和“內八刹”相對的是“外八刹”,它們是:覺生寺、廣通寺、萬壽寺、善果寺、天寧寺、圓廣寺、南觀音寺與海慧寺。這8個寺廟均在北京的老城區之外。

在“外八刹”中,僅覺生寺和萬壽寺有遺址可尋,而且後來得到過修葺,並建成了博物館。其他幾座廟隻是保留在地名和一些老人的記憶中了。在“外八刹”中最有知名度的是覺生寺,這裏的大鍾堪稱世界的第一大鍾。

鍾醒眾生的覺生寺

覺生寺位於北京西北部。據寺中碑刻記載,清雍正皇帝認為,京城西直門外曾家莊,此地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宜為寂靜清修之地。因此於1733年正月下令興建佛寺  ,並為寺廟取名覺生寺。

覺生寺於1734年建成,山門之上的石匾額上,有清雍正帝禦筆“敕建覺生寺”5個字,四周刻有9條出水穿雲的飛龍。正門的每扇大門都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意味該寺為皇家寺廟。

覺生寺占地3.8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路主體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大鍾樓及東西藏經樓,主殿房兩側各有配殿。

大鍾樓是覺生寺內的核心建築,高20米,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樓內青石砌成的台基上高懸永樂大鍾,因鐫刻有《華嚴經》,又稱華嚴鍾。

永樂大鍾為明成祖朱棣令京師鑄鍾廠鑄造。明成祖定鼎北京後,借助弘揚佛法來宣傳以“大明永一統”為核心內容的施政綱領,行使其文化、政治使命,這是他下令鑄造永樂大鍾的真實目的。

永樂大鍾鑄成後,先是懸掛在內宮掌管百官作佛事的機構漢經廠,這是專門為皇帝、後妃禮佛的場所。遇有萬壽聖節時,撞鍾作佛事。

明成祖駕崩後,漢經廠被廢;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恢複漢經廠,並將永樂大鍾移至當時京西新建的萬壽寺。因為萬壽寺是繼承漢經廠的製度而興建的,1577年,漢經廠所收藏的漢文佛經被遷移時,這口大鍾也被一起遷至萬壽寺。到了明天啟年間,以“京城的虎方,不宜有金聲”為由,將大鍾棄於地。

清王朝建立後的清雍正時期,一位大臣於1733年4月向清雍正皇帝上奏折中說道:

覺生寺在京城之乾方,在圓明園之巳方,鍾之本體屬金,若移安覺生寺後甚為合宜。若在京城之東南安設,位屬貪狼木星,有金木之克,未為合宜。看覺生寺殿宇五層,後閣屬土,若在閣後另建一層安設此鍾,取金土相生之意,甚屬妥協。

經過朝臣們的一番爭論,雍正皇帝最後下令在覺生寺的五重殿後,建大鍾樓,將萬壽寺的永樂大鍾移到覺生寺裏懸掛。但不久雍正皇帝駕崩,移鍾計劃未能實現。

敕建覺生寺的工程,自1733年正月起,告成於1734年冬,但將鍾從萬壽寺移過來,一直到1743年才建成懸掛大鍾的鍾樓,曆時10年,覺生寺這才得以全麵竣工。

經此移鍾盛事,在許多史籍中有詳細記載,覺生寺也因此被稱為“大鍾寺”。

由於永樂大鍾通高6.75米,口徑3.3米,重46.5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鍾。鍾身內外鑄有佛經咒100餘種,總計23萬多字,所以它又是世界上銘文字最多的大鍾。字體端莊雋秀,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所書。

這樣“魁梧”的大鍾當初是怎樣掛到鍾架上去的呢?相傳運大鍾時,先要每隔一裏挖一眼井,再沿通過的道路挖成淺溝,在冬天從井裏提水注溝等結冰後,將鍾放在冰上用畜力拖行。

大鍾運到目的地,在預定的位置堆起土堆,將大鍾拖到土堆頂上,四周16根柱子和大梁全是六拚楠木,將柱子坑掏好,立上柱子,架上梁,使這些木柱聯成一體,把重量分散到每根柱子上。

鍾架鍾鈕處,是一根長1米、寬6厘米的銅穿釘。穿釘雖小,但承受9萬餘斤的大鍾卻很安全。原來,當時的工匠在銅穿釘中心處鑄進了一根低碳鋼芯子,增強了承受力,該銅釘兩頭就藏在兩個引人注目的蒲牢獸紐的後麵。

鍾掛好後,將鍾下的土清理走,大鍾就懸了起來,然後蓋上鍾亭樓頂。

永樂大鍾之所以聲音效果好,是因為永樂大鍾下有一個直接砌在青石台基上、呈八角形的水池,池深70厘米,直徑4米,池口距鍾口1米,形成了“共鳴”池。

因此,鍾聲清揚激越,可達方圓百裏,低音頻率豐富,穿透力強,餘音可持續3分鍾之久。內行人從鍾聲中分辨出十幾種音素所產生的和諧音調。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何等的聰明。

曆史上,大鍾寺不僅是佛教徒做佛事的場所,在清代也是京師皇家祈雨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清代皇室宗親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其中也包括傳統的祈雨拜天活動。這項活動有一定的季節性,它與農事活動和自然災害連在一起。

清代初年,遇上久旱無雨,為了祈求上蒼降雨,皇帝要親自前往圜丘、黑龍潭、大高殿等處去祈雨。

乾隆帝曾先後多次駐蹕駕臨大鍾寺。除1767年外,乾隆每次都留下了吟詠大鍾寺大鍾的詩文。其中1747年所作《禦製覺生寺祈雨詩》,於1764年被鐫刻於禦製碑陰。詩曰:

侵晨奠靜安,返蹕禮栴檀。

結習鎮如此,覺生良已難。

聊因甘雨足,稍為暢懷寬。

調禦無憂喜,金剛四句觀。

1787年,乾隆正式下旨辟大鍾寺為祈雨場所。從此,永樂大鍾除逢年過節外,“非祈雨不鳴”。每當遇上久旱無雨之年,皇帝親自赴大鍾寺拈香祈雨。皇帝不來時,則由皇親國戚輪流代替,直到清末。

大鍾寺雖是皇家寺廟,平時香火亦很旺盛,是京城的八大傳統廟會之一。尤其是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廟會,屆時善男信女來燒香拜佛,祈福還願者絡繹不絕,來逛廟會觀大鍾、看熱鬧者也大有人在。

大鍾寺因地處郊野,寺外空曠,又距城不遠,為商品貿易提供了場地和客源。很多商販都來設攤售貨,應時食品、兒童玩具、日用器皿、大小農具,無所不有。各種曲藝雜耍藝人也在此設場演唱。

同時,城鄉各處的民間花會、高蹺、旱船、太平車、耍獅子、竹馬等也在廟內外表演。廟內香煙繚繞,鍾磬齊鳴,人頭攢動,幾無立錐之地;廟外幡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比肩繼踵。

在大鍾寺廟會上,除燒香拜佛外,最吸引人的是廟外的“跑快車”和“走馬”。滿族人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歲時記》中描述大鍾寺廟會的景象:

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十日。十日之內,遊人坌集,士女如雲。長安少年多馳驟車馬以為樂,超塵逐電,勞瘁不辭。一騎之費,有貴至數百金者。豈猶有金台市駿之遺風歟!

跑車又叫“跑熱車”,就是賽車,不僅賽誰的車跑得快,還要看車的裝飾,挽車騾子的體形、毛色,以及禦者的穿戴打份、執鞭行走的姿勢等等。

就車的裝飾來說,車圍子就是給車穿上“衣服”,一般用深淺兩色藍棉布縫製,隻有外麵一層。高級的用綢緞呢絨,裏外都有圍子,更高級的分單夾皮棉紗,根據季節變換。冬天用灰鼠脊、狐脊作裏麵圍子。

在車圍周圈鑲嵌13塊玻璃,謂之“十三太保”。夏天轎箱前有撐竿支涼篷篷,遮住轅騾,轎箱兩側也支涼篷,謂之“雙飛燕”。

車圍子外麵鑲邊、包角等處,還都有各種花紋圖案以及流蘇、網絡等裝飾。

挽具即以木、皮革、麻、棉製成的鞍、夾板、韁繩、籠頭等,上麵均有裝飾,有的甚至鑲金嵌玉,所謂的“金鞍玉轡”。

挽車的騾子也很講究,長相要好,毛色要純。都經過特殊訓練,拉上車要小跑,但蹄下不亂,故叫“跑車”。

走馬也就是賽馬,但不準馬的四蹄騰空的往前躥,而是四個蹄交替著走,要走得快,走得穩,故叫走馬。

走馬還要看鞍韉是否鮮明,騎手的穿戴是否講究入時,騎術是否高明,等等。誰勝誰負,還要根據觀眾的喝彩聲來分高低。

在廟會期間,凡來大鍾寺的,不管是燒香拜佛還是遊覽看熱鬧,不僅要一睹永樂大鍾雄姿,還樂於參加“打金錢眼”活動。

所謂“打金錢眼”,是指永樂大鍾頂部那個碗口大的洞眼,本是為保護鍾體而特地做的。不知從何時起,民間盛傳那鍾眼是一個“金錢眼”,若能把錢投入眼內,來年必定大吉大利,萬事如意,擲進越多越吉利。

於是,人們爭相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投中者銅鑼叮當作響,謂可得福發財;有人屢打不中,不把囊中之錢用盡,不肯罷休。大鍾下之池中銅錢盈尺,開廟半月足夠寺僧一年之需。

現在,“打金錢眼”已作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保留下來,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的廟會期間,凡是要登梯看大鍾的人都要往“金錢眼”中擲幾枚硬幣,希望投中,來年諸事順利。當然這隻是遊客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已。

[旁注]

門釘 在古代建築物中,門釘隻在板門上使用。據說門釘源自墨子所說的“涿弋”,長2寸,見1寸,即釘入門板1寸左右。當初用來提防敵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塗滿了泥,起防火作用。後世門釘成為銅製的圓形突起裝飾,並且數量和排列有一定之規。

《華嚴經》 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沈度 (1357年~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篆隸真行諸體皆能,被明成祖譽為“我朝王羲之”,擢為翰林修撰、侍講學士,善書之名超過時輩如解縉、胡廣、梁潛等人。因此之故,其小楷成為官場中人和士子效仿的對象,遂為“台閣體”及清代“館閣體”之濫觴。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廟會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旱船 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各地都流行這種民間舞蹈,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木架上有各種裝飾,豔麗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