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1(2 / 3)

太平車 民間社火舞的一種,也叫車燈、小車舞。是用竹子或木條紮成獨輪車架,外邊蒙上布,也是套係在女舞者的腰間,好像坐車的樣子;另一個人一般為莊稼漢打扮,在後麵推車,模仿推獨輪車的動作,和車中女舞者配合,翩翩起舞。

[閱讀鏈接]

永樂大鍾被稱世界鍾王。最為舉世罕見和引人驚歎的奇跡,莫過於將23萬多字的佛教經文和咒語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鑄滿了大鍾的每一寸表麵了。明成祖晚年潛心撰寫《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凡42卷,20萬言。其中前20卷10萬字便刊登在永樂大鍾不朽的版麵上。23萬字的版麵,安排得如此勻稱整齊,從頭至尾絕無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經過一番精心的運籌和計算。

據說是大書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紙上把經文寫就,然後用朱砂反印到鍾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陰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為筆,以銅為墨,將這光潔挺秀、見棱見角的23萬金字一揮而就了。

法王道場的廣通寺

廣通寺又稱法王寺,位於北京北下關高梁橋附近,該寺為元代法王寺別院,元至初年本刹住持貴吉祥所建,是三藏法師默克沙實哩的宏法道場。

高梁橋在北京西直門外1千米的地方,離北京可謂近在咫尺,它的曆史非常久遠,早在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匡胤北伐時,曾在高梁河邊與遼景宗耶律賢展開過一場激戰。此役也是楊家將留在北京的唯一足跡。

元世祖忽必烈時期,郭守敬為了漕運的需要,引昌平的浮泉水到西山甕山泊後,再從甕山泊把水引入市內積水潭,高梁河成了必經的水道,曾在高梁河上建了一座石橋名為高梁橋。後來,就在高梁橋附近修建了廣通寺。

明王朝剛剛建立時,傳說宰相劉伯溫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間北京城內各水井都沒有水了。劉伯溫意識到這是因為沒有參拜龍王惹龍王生氣了。但此時龍王已經將北京城裏的水用魚鱗水簍裝好,用車推走了。

劉伯溫急忙召來大將高亮出城趕水,命他紮破水簍後急盡快往回趕,千萬不可回頭。

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龍王。高亮挺槍刺破了魚鱗水簍,回身拖槍便走,耳聽身後水聲不絕。

高亮走到西直門前,正看到劉伯溫站在石橋上向他招手,他以為沒事了,於是回頭望了一眼。沒想到一個大浪打來,將高亮和大戰馬一並卷去。

北京人為紀念高亮,將劉伯溫所站的石橋稱為“高亮橋”。後人因諧音逐漸轉稱高梁橋。將龍王推水軋出的溝稱為車道溝,高亮拖槍劃出的溝後來成為一條河,稱為“高亮河”,後諧稱高梁河,也稱金河。

明初太監劉瑾隨太後經高梁橋入廣通寺進香,當時仍名法王寺。1559年,由內官監太監田用和禦門圈太監梁經出資重修法王寺,並改名為廣通寺。

重修後的廣通寺比以前規模和建築都有了明顯增加,首先是四周增加了圍牆,寺四角還建有高樓,成了踏青人登高遠眺的理想場所。

廣通寺中有兩道石碑,為明嘉靖時的大學士徐階撰文,餘姚士紳李本書,成國公希忠篆額。

明代不斷有出宮養老的太監到廣通寺居住,頤養天年,因此廣通寺與皇宮內的聯係從未間斷。

進入清代以後,康熙年間又有僧人捐資修無量壽佛殿三楹。前為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左右環以十八羅漢,再後為方丈,各二十七楹,作為禪堂、齋堂和廚庫。使廣通寺在附近的廟宇猶鶴立雞群,巍然壯觀,成為京城春遊勝地。

1673年,康熙微服私訪到圓明園,路過西直門廣通寺,在憶祿居品嚐過薄脆後大加讚賞,後傳旨進奉,從而使薄脆這種北京傳統小吃聞名遐邇。1712年,康熙皇帝曾為廣通寺作禦書“廣通寺”額。

1733年,清政府撥庫銀在廣通寺殿前立清雍正皇帝《禦製廣通禪寺》碑,此碑記“雍正十一年八月,特發帑金,重為修葺”,隨後表明了他對“圓修萬行,則欣厭之情滅,塵緣之妄空”的看法。

1768年冬季,清代著名高僧徹悟大師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後來他繼任廣通寺方丈,前後14年如一日地用功辦道,為眾樹立典範,策勉後學,樂此不疲,在佛教界有了很高的名望和影響,廣通寺也因之聲名遠揚四方。

[旁注]

三藏法師 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我國,對來印度、西域佛典,從事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

徐階 (1503年~1583年)字子升,號少湖。明代政治家。早年即工詩文,善書法,且為明嘉靖帝所信任。明嘉靖朝後期至明隆慶朝初年任內閣首輔,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的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鬥倒了權勢熏天的嚴嵩,而“徐階曲意事嚴嵩”也成了權謀術中的經典案例。

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之譯名。淨土三部經中,小經存梵名題曰阿彌陀經,大經舉譯名題曰無量壽經。阿彌陀含無量光,無量壽之二義。於密教為五佛中之西方尊,於胎藏界曰無量壽,於金剛界曰阿彌陀。據說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夠避免一切痛苦。

徹悟大師 (1741年~1810年)俗姓馬,名際醒,字徹悟,號夢東。清代著名高僧,我國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幼時聰慧穎異,長而喜好讀書,儒家典籍,“四書五經”,靡不遍覽。兼善作詩、詞、賦,甚為世人所尊崇。

[閱讀鏈接]

相傳京戲《法門寺》的故事即發生於廣通寺。京劇《法門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目,自京劇誕生的200餘年來久演不衰。這出戲讓人們產生了“法門寺降香的地點到底在哪裏?”的疑問。眾所周知,法門寺在陝西省鳳翔縣,離北京2000餘裏。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京城仍在北京。那麼北京距陝西這麼遠,不可能讓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到那裏去禮佛降香。

其實,法門寺的原形就是法王寺。法王寺到明以後不斷有出宮養老的太監到此居住頤養天年,因此與皇宮內的聯係從未間斷。劉瑾隨太後降香時仍名法王寺,況且與“法門寺”名隻有一字之差,其時間地點非常吻合。由此可知,《法門寺》的故事就發生在廣通寺。

聚慧增福的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北京西北部紫竹橋東北,原址為民間寺院“聚慧寺”,據《京城古跡考》記載,該寺建於唐代。

明代時,初為太監穀大用的家廟。1577年3月,由明神宗的母後慈聖李皇太後出資銀巨萬,司禮太監馮保督造,竣工於1578年6月,由朝廷賜名為“萬壽寺”。

當時,由大學士張居正奉敕為萬壽寺撰寫了敕建碑文,主要用於收藏中文佛教經卷,是遠近聞名的皇家大寺。

傳說在明萬曆皇帝為其母慈聖皇太後建造的鐵塔中,有慈聖皇太後把雲居寺所藏的釋迦牟尼佛祖的5顆黑、紅舍利用珍珠調包安放至此。

後來,佛經移往他處,萬壽寺成為帝王臨幸駐留之所。明代稱萬壽寺“璿宮瓊宇,極其宏麗”,與之相毗鄰的紫竹院原是當時萬壽寺的下院。

到了清代,萬壽寺曾多次重修,山門上方有1645年清順治帝禦賜的石匾,上書“敕建護國萬壽寺”。

從1751年至1761年,清乾隆皇帝曾3次在萬壽寺為給其母祝壽,又曾兩次重修萬壽寺,使規模更趨宏麗。

光緒初年,萬壽寺曾毀於一場火,之後成為菜圃,到1894年,再次重修萬壽寺作為行宮,連菜圃一起圈入。

清代末年,由於萬壽寺處於北海通往頤和園水路的中點,慈禧太後從水路長河來往頤和園時會在萬壽寺拈香禮佛,並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

萬壽寺坐北朝南,南臨長河,東鄰“延慶寺”,是東西長河沿岸最著名的古刹之一。萬壽寺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占地48畝,東西排列分為中、東、西3路。

主要建築以中路為主體,自山門以內共七進院落,呈軸線對稱分布,中路建築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即大延壽殿、萬壽閣、大禪堂、假山上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殿,山下有地藏洞、禦碑亭、無量壽佛殿、萬佛樓等。西路為行宮,東路為方丈院。

萬壽寺山門為歇山式建築,麵寬3間,磚雕八字牆分列兩旁,山門殿兩側各有石窗一扇,山門上方有清順治禦賜的石匾,券頂繪有青天流雲百蝠圖,百隻形態各異的紅色蝙蝠飛翔於青天流雲之間。紅蝙蝠諧音為“洪福”,整幅圖案寓意為“洪福齊天”,以此祝願入寺祈願之人。

山門兩側的卡子牆、撇山影壁的磚雕,構圖精細,為不可多得之藝術精品。

進得山門,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前兩側各有古槐樹一棵,直徑1米有餘。

天王殿前左鍾樓、右鼓樓,為歇山頂重樓式。素有“鍾王”之稱的永樂大鍾曾懸掛於此。再前有幡杆一對,漢白玉石座。

天王殿為歇山式建築,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代重修,麵寬3間,殿內原供有彌勒佛以及護法神塑像各一尊,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

大雄寶殿又名大延壽殿,麵寬5間,廡殿頂,明間後簷有抱廈,九踩鬥拱承托。殿內原有清雍正帝禦題“慧日長輝”額,後已無存。尚存乾隆皇帝之禦書柱聯曰:

戒慧光中,煙去皆般若;

清涼界外,花石盡真如。

殿內供奉有三世佛,兩側十八羅漢、倒座觀音泥塑像。與眾不同的是,殿內在三世佛前麵又加一尊毗盧佛,又叫心願佛。毗盧佛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像,佛的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尊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

傳說,這尊佛像是皇帝親自從佛教發源地印度請回來的。通常情況下,人們向佛祖許願之後,如果心願達成,就應該去許願的寺院還願的,可是這位被稱為“心願佛”的佛祖則是不需要還願,因為向他許的願望是一定會實現的。

自從這位佛祖被請回來,就一直供奉在萬壽寺,而且隻允許皇帝一人向他跪拜、許願,全國也隻在萬壽寺供奉著這唯一一尊“心願佛”。

三世佛背後,有一尊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塑像,由於麵北而坐,所以稱為“倒坐觀音”。關於這座觀音像,還有一段傳說中的宮廷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