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慈禧太後上頤和園,以萬壽寺為行宮,在此休息。大太監李蓮英為了討好慈禧太後,設計了這座觀音像,放在三世佛後麵,預示著慈禧垂簾聽政。李蓮英借此塑像把慈禧比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而倒坐觀音又取意“觀音到了”。
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有配殿各3間,殿前東西各有禦碑一座。東碑陽麵為“乾隆十六年仲冬所立”的《修萬壽寺碑記》,以漢、滿兩種文字刻寫;陰麵書刻1791年乾隆禦筆詩一首。西碑陽麵為《敕修萬壽寺碑記》的蒙、梵兩種文字書刻;陰麵書刻清1787年孟夏乾隆禦筆詩一首。庭中有古柏兩株。
大雄寶殿的西配殿也是萬壽寺珍藏佛像的地方,走進殿內門,迎麵是一尊宗喀巴大師半米高的坐像。另外還有十幾尊鑄銅藏傳佛像和各種藏傳佛教的法器。
清代皇家寺廟,均信奉是藏傳佛教。這裏供奉著這位藏傳佛教中格魯派的創始人的塑像,說明這裏也是信奉格魯教的。格魯教是藏傳佛教的最大一支教派,曆代班禪大師和達賴喇嘛急皆是宗喀巴大師的轉世弟子,在佛教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大雄寶殿後麵是萬壽閣,原名安寧閣,閣有八角,閣前額題“歡喜堅固”。後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毀,隻有東西配殿保持原狀,東為大圓滿殿,西為普度眾生殿,皆為麵闊3間的歇山頂式建築。
大禪堂建於明代1577年,清代重修,麵寬5間,麵闊23.09米,進深15.25米,硬山頂,原為寺內主持講經說法及全寺僧眾誦經坐禪作佛事的場所。
兩側各有配殿各3間,硬山頂,與萬壽閣東西配殿間各有廊房7間相連,其進深稍小於配殿之進深。
大禪堂後建有3座假山,假山整體結構分為3組,各寓意南海普陀、五台清涼、峨眉三大佛教名山。
山上分為三大士殿,各有3間小殿,正為觀音殿,額題“聲聞普遍”,懸山雕大脊,木架結構飾以旋子彩繪,金龍枋心。觀音像的蓮花底座有千瓣,每一瓣都是一尊佛,據說拜此佛便得普天下眾佛庇佑。
觀音殿左為文殊殿,右為普賢殿,三殿之間有回廊。各殿所在的假山,即象征所傳三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普陀、清涼和峨眉三山。
更奇特的是,三大士殿每一塊石頭都頗有來曆,中間的來自普陀山,西側的來自峨眉山,東側的來自五台山,全是幾百年三大仙山的靈石堆成,三山間溝壑相連,上以石橋相通,千曲百回,跌宕起伏。
山下又有池、橋,觀音殿下假山洞內為地藏洞地藏宮,係四大菩薩之一的地藏菩薩的供奉之所。在這裏,可以讓人一時間便拜了三大名山之四大佛祖。
佛教三大名山之百年靈石和萬壽寺前流淌的“長河”形成前有水後有山的“風水”格局。兩棵雌雄銀杏古樹鎮守在山後兩側,飽經滄桑的虯幹枝葉高聳入雲。山間還有古樹十餘株,在假山下有仙橋水池,假山後有禦碑亭,八角攢尖,飾有旋子彩繪,亭內有碑一通。
無量壽佛殿在假山北,為3間之重簷方閣。無量佛殿兩側原有巴洛克式月亮門兩座,建於清乾隆年間,與圓明園之西洋樓同齡,皆為中西結合之產物。門上券頂雕刻繁複精美,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皇家特征。
無量佛殿原供有無量壽銅佛,後已無存。佛壇上後置從原長椿寺內幾經磨難輾轉而後存於萬壽寺的一座13層滲金多寶佛銅塔,乃北京地區罕見的佛教珍品,塔身雕刻有288尊佛像,全塔人物造像共440尊,龍、獸類造像共40尊,形態各異,精美絕倫。
閣之前後,各有六角重簷禦碑亭一座,內為1761年乾隆下詔所立之《重修萬壽寺碑文》,亭內碑高3.96米,前亭碑刻漢、滿兩種文字,後亭原告刻蒙、梵兩種文字。碑文由清戶部尚書翁同龢奉敕敬書。
殿與碑亭均覆以黃琉璃瓦。殿兩側有圓門錦宮牆,分隔庭院為前後兩院,前為假山院,後為三聖殿,二層硬山樓,麵寬7間。
樓下三聖殿,原額書“法雲常住”。三聖殿南麵聯曰:
性海波澄,靜涵功德水;
福林萌博,妙湧吉祥雲。
三聖殿北麵聯曰:
甘露酒諸天,現清淨身,說平等法;
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顯大神通。
這些題額及楹聯均為清乾隆皇帝禦書,可惜大部已無存。但樓旁設十景亭,為清代後期的雕刻藝術。
最後第七進院是二層木結構的萬佛樓,也稱藏經樓,麵闊7間,進深3間。萬佛樓內原供奉5尊坐佛,後已不存在。
在萬佛樓前,建有一座1884年光緒皇帝所立之碑亭,是為慶祝慈禧六旬大壽所修,形製與清乾隆禦碑亭相同。
萬佛樓西側配殿長生殿內,除一座金身玉觀音外,最獨特的就算一座“鳳上龍下”的慈禧親書“壽”字石碑了,碑頂為雙鳳朝陽,碑身隨處可見鳳紋在上,龍紋在下。
萬壽寺東路為方丈院,除南向有門外,可由無量壽佛殿東之側門入,原有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和榮堂即接待室等。
西路是行宮部分,為清乾隆年間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間夾道一分為二。左為壽膳房,右為壽茶房,其後是皇帝、太後駐蹕之行殿。行殿之後兩側有爬山遊廊,通過小亭到後樓。相傳,清末慈禧太後曾於此梳妝,故稱“梳妝樓”。院內房舍甚多,建築華麗。
再後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專為皇帝講經之所。東路是方丈院。前部有大齋堂,大廚房及僧舍,中為齋堂、前宇、南房,齋堂之後為土山,最後是獨院。
清代時,皇室以水陸兩路由宮內頤和園和西山遊幸時皆在此停留休憩,燒香禮佛。慈禧太後去頤和園,必到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萬壽寺有“京西小故宮”之譽。
萬壽寺內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既有嚴整的寺院風格,又帶有濃鬱的園林色彩,融寺廟、行宮、園林渾然一體,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按北京民俗,每年陰曆四月初一起,要在萬壽寺舉行為期半個月的廟會,整個會期遊人雲集,熱鬧非凡。最初是每逢陰曆四月初四至十五日,在萬壽寺有半月的廟會,每年廟會期間,善男信女紛至遝來。
在當時,北頂妙峰山的廟會與此同期,所以城內許多香客在朝妙峰山後,回香之時,都要繞道萬壽寺、西頂碧霞元君娘娘廟進香,以至留下了“萬壽寺山彎腰——頂上見”的北京地方歇後語,也就是指當年到萬壽寺趕廟會的熟人相見後,互相拱手作揖再打打招呼,順路到西頂娘娘廟進香時,到那裏再說話之意。
萬壽寺後改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5萬餘件,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明清,尤以明清時期作品為佳。
藏品門類廣泛,主要包括曆代書法、繪畫、碑帖、名人書劄、宮廷織繡、官窯瓷器、古代家具、曆代錢幣及璽印等,其他如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煙壺等,不勝枚舉。除我國古代藝術品外,館內還收藏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現代大師的傳世之作。
這些藏品無不體現著人類藝術文明的輝煌成就,再現了中華民族古今藝術的風采。
[旁注]
張居正 (1525年~1582年)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諡號“文忠”。我國曆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是明代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明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
地藏菩薩 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他曾說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堅定佛語。
十八羅漢 是指佛教傳說中18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據佛經記載,十八羅漢原隻有十六羅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後來人們加的兩位,一說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第十八位是玄奘法師。另一說,清乾隆皇帝則定十七羅漢為降龍羅漢,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
格魯派 我國藏傳佛教宗派之一。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格魯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西藏宗喀巴大師於14世紀所創立,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後裔之一,所以又稱作噶丹派。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製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普陀山 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島嶼,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以其神奇、神聖、神秘為特點,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翁同龢 (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號聲甫,晚號鬆禪、瓶庵居士。1856年一甲一名進士,曆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領袖,清光緒皇帝的老師。
香積廚 寺僧的齋堂,一般大雄寶殿右側。許多規模比較大、曆史比較久遠的寺廟都有。據說維摩詰居士憑借神通,到遙遠的香積佛國,向香積佛求來一缽香米飯,使不少人因香而悟道。自此,寺院就把廚房取名為香積廚,希望弟子們能夠因飯香而悟道。
妙峰山 屬太行山脈,火成岩結構,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峭拔,花草清麗。妙峰山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有戴“華北一絕”桂冠的千畝玫瑰花、有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傳統朝聖廟會、是北京周邊最具文化底蘊的風景名勝區之一。
[閱讀鏈接]
我國佛教建築中,有許多名叫“萬壽寺”的寺院,除了北京萬壽寺外,還有河北隆化萬壽寺、湖南陽明山萬壽寺、浙江道場山萬壽寺、浙江徑山萬壽寺、四川樂至萬壽寺、福建福安賽岐萬壽寺、陝西漢中萬壽寺、福建羅源縣萬壽寺等。
這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萬壽寺”,其建築風格各異,既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又有佛教建築的共性特征,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並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