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2(1 / 3)

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2

因果輪回的善果寺

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廣安門內廣義街東側,是一座曆史悠久、規模宏偉的建築,北京“外八刹”之一。始建於五代時後梁乾化年間的811年,當時叫唐安寺,已有1000多年曆史。

經過幾百年之後,到明代時,唐安寺已經“廢弛歲遠,其址尚存”。1464年春,尚膳監太監陶榮捐資恢複,次第煥新,奏請寺額,明英宗朱祁鎮賜名為“善果寺”。

1503年,明代內官監太監姚訓又在東西兩廊添設了羅漢堂,塑五百羅漢像,姚訓還將自己的像也塑了進去,後又撤掉。曆時兩載,於1505年10月完工。

清王朝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篤信佛教,他曾多次邀請全國有道高僧進宮闡釋佛法。並且他還拜在高僧名下為徒,甚至還起了法號。

1659年7月,順治皇帝招天童老和尚進京。老和尚在應召入京時,把弟子旅庵也帶到了順治皇帝的身邊,同另外一些入宮的和尚一起,為順治皇帝宣講佛法。

不久,天童老和尚還山,旅庵繼續留京。旅庵與順治皇帝十分投緣,成為順治皇帝極為信任的“朋友”。於是順治皇帝決定為旅庵選寺駐錫,讓他宣揚佛法。

1660年,順治皇帝駕臨善果寺。他看到寺內喬木森森,院宇宏敞,不禁歎為京師第一勝地。於是,他選定善果寺為旅庵駐錫之所,而且還拿出五百金將善果寺整修一新,然後傳旨送旅庵入院。

旅庵自萬善殿謝恩,乘上禦賜的禦馬,出西華門,又乘肩輿至善果寺,慧善禪師、隆安和尚及五城僧錄司,皆奉旨恭送。旅庵大師此行轟動京城,一路上,道路兩側,擠滿一睹大師風采的百姓。

這一年的  8月17日,順治皇帝深愛的董鄂妃歿逝,順治皇帝悲痛萬分,於景山做大道場,旅庵率僧徒入壇禮誦。

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皇帝一直心情不好,身體也每況愈下,但是他一直想到善果寺看望旅庵。待身體剛剛覺得好些,他就駕臨善果寺看望旅庵,兩人相見甚歡。

然而,就在兩人善果寺相見不久,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就忽然駕崩了。孝莊太後下懿旨,召旅庵入乾清宮總理佛事。  二月初一,順治皇帝的梓宮移至景山。

順治皇帝臨終前,曾對身邊的僧侶特別囑托,因為祖製是火葬,而且自己又信奉佛禪,所以希望火化。  旅庵等僧人為順治皇帝舉行了火化儀式。其後,旅庵和尚就上書新帝乞假南歸,得到批準的旅庵和尚就南歸了。

旅庵去後,善果寺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多次重修。1662年,善果寺再次重修。1672年初,康熙皇帝下旨大修善果寺,使寺院的規模更加宏偉。

1679年,由於京師突發大地震,善果寺受到嚴重破壞,後於1682年修複時,撤掉了塔院,在舊址改建大法堂。  1775年,乾隆皇帝再次重修善果寺,使善果寺更加恢宏壯麗,氣勢不凡。

善果寺前有放生池,上架石橋。進山門後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士殿、大法堂,最後為藏經閣。

大士殿和大雄寶殿的殿內,屋頂均有龍頭藻井3座,體積龐大,鐫刻精良,是寺院建築的代表作。

此外,大雄寶殿內,姿態逼真的十八羅漢塑像、藏經閣內的四十二臂觀世音像,都是塑造藝術中的精湛之作。  當年,善果寺與北海小西天、朝外九天宮,並稱為“北京泥塑三絕”。

大法堂麵積,相當於25間房大小,兩券勾連搭頂,是全寺最大的建築,內有8根巨大的龍抱柱,這在北京寺院中還是獨一無二的。

另外還有東西配殿、配房60餘間及鍾鼓二樓。東西配殿內,有泥塑大山,形態各異的五百羅漢坐臥其間,古刹、亭閣、寶塔、假山花木點綴各處,頗具仙境氣氛。山上還布滿了按照《山海經》、《萬鳥圖》等神話傳說塑造的各種珍禽異獸。

善果寺的形製,根據清代唐晏《天咫偶聞》所述:

善果寺在慈仁寺後,完然無恙。山門內左右廊有完懸山,大殿頗卑,與藍澱廠廣仁宮相類。

早年,善果寺每逢舊曆六月初六有“晾經會”。是日,僧眾要舉行禮佛、誦經儀式,所以又稱為“晾經法會”。如天氣晴朗,僧眾們就把所有經典從藏經樓搬出,一一平鋪在院裏的早已擺放好的條案上,將經書打開,用經撥子支起使之通風見光,以便防潮濕、蟲蠹。所有袈裟、僧衣、僧帽亦搭掛在院內一並晾曬。

在當時,城南的居民每到舊曆六月初六這天,除了去護城河看洗象的外,就是到善果寺看晾經,故廟前形成臨時集市,有舍經書、“善書”的,有舍“冰水”、暑藥的,有售賣香燭及各種吉祥物的。集市上“士女雲集,駢闐竟日”。但進廟燒香參觀者僅限於男人,不接待婦女入廟。

北京善果寺在這一天不僅開辦晾經法會,還有數羅漢活動,以占卜吉凶。  後來經書佚散減少,至晚清時已無經可晾,僅循舊例開放一天而已。

早年間,善果寺還流傳著一段神秘的傳說:

從前,寺內曾隱居有兩隻仙蝶,在清明至中秋之間,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仙蝶便翩翩起舞,滿院飛翔,並不避人。如果遊人以手招呼,口喊“老道”,仙蝶立即聞聲飛來,隨手起落飛舞,情意纏綿,不忍離去。人們附會它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化身。

據說在當時寺內還保存有清乾隆帝的序文和禦製詩文的仿宋版《蝶仙小史》一冊,後被人借去末還,下落不明。

[旁注]

五百羅漢 一般指佛釋迦去世後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至於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沒有名號的記載。另有種種說法,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