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後 (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孝莊文皇後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皇太後和太皇太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藻井 又稱綺井、天井、方井、複海、鬥八等,是我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藻井一般由多層鬥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鬥形,外層方形或多邊形,頂心一般圓形,稱為“明鏡”。
《山海經》 我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曆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山海經》記載了許多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而且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遠古山川鳥獸,是一本具有曆史價值的著作。
梁山伯與祝英台 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它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薑女並稱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閱讀鏈接]
1900年夏,“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善果寺遭到嚴重破壞,佛像、文物盡被侵略軍搗毀、掠去,無一幸存。民國時,善果寺已頹廢敗落。
1949年以後,這一帶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善果寺被征用,僧人四散。1993年山門也被拆掉,舊址上建造了居民住宅樓。至此,名刹善果寺已蕩然無存,除了前邊一條被命名為善果胡同的地名外,別無遺跡可覓。
千年滄桑的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北京廣安門外北麵,初建於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原名“光林寺”。
隋代仁壽年間,隋文帝改光林寺名為“弘業寺”。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弟子為在中原傳播佛教,將一包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獻給隋文帝,隋文帝頒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時,弘業寺重建,改名“天王寺”。
到了遼朝建都北京時,天祚帝在1119年至1120年在寺廟後院添建天王寺舍利塔,此塔的建築師是寇世英、寇世興。當時外省到京做官或做生意的人,都要先到天寧寺拜佛以求平安。建塔曆時10個月。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他在1122年稱帝,號天錫皇帝。但僅3個月耶律淳就去世了,這座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
金代遼後,將天王寺改名為“大萬安寺”。但在元末時,大萬安寺毀於大火,隻剩下了一座孤塔。
從明代畫家王紱《遊天寧寺》詩中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時該寺院的荒涼景象。詩雲:
古寺尋幽竟夕暉,敗垣芳草路依微。
鳥啼空院僧何在?樹老閑庭鶴自尋。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於1403年下旨重修廟宇。到了1455年,明宣德皇帝改稱“天寧寺”。 此後,在明正統年間又曾改名為“廣善戒壇”,但其後又恢複了天寧寺的名稱。
清初時,天寧寺的塔頂坍塌,康熙帝曾下旨重修。其後,乾隆皇帝在1747年和1783年兩次修複天寧寺。乾隆皇帝還禦筆讚美寺中古塔。
天寧寺過去的規模宏大,分中路、東、西三路,後世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即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後站持杵韋馱。
山門殿後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有一副對聯:
金界莊嚴,鈴語鍾聲流靜梵;
運台馣靄,香雲寶相現慈因。
大殿麵闊5間,進深3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
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後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通體實心磚塔。全塔總高57.8米。是唐代建築風格的典型作品。
當初隋文帝將供奉的佛舍利分別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寧寺塔。
有史書記載天寧寺石函下葬情況:
隋仁壽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兩麵以水洗之,明如水鏡,內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駁,又類瑪瑙,潤澤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齋行道,至三日起慶時,舍利前佛香供養。燈光焰庭,眾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與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台階可上,後寺院毀於兵燹,隻餘孤塔,遼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塔身高57.8米,史載“其中無階級可上,蓋專以安佛舍利,非登覽之地也”。
塔建於一個方形磚徹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麵是八角形,立麵顯著地分為塔座、塔身和十三層塔簷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須彌座,有壺門浮雕一道,須彌座上麵是具有鬥拱勾欄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承以塔身。蓮瓣初建時是用鐵製,可以注油燃燈,清代重修後才改成磚塔。由須彌座、平座、蓮瓣三層組成的塔座承托著高高的塔身,厚實且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