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座之上的十三層密簷輪廓線呈現豐滿有力的“券殺”。每層係綴風鈴,每逢風起,鈴聲鏗鏘。據《京城古跡考》載:原塔簷上懸“有鈴2928枚,合計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鬥栱挑出層層密簷,鬥栱的轉角鬥栱及兩角之間的鬥栱均為斜栱的形式,保留著典型的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
下部四麵設半圓形券門,門兩旁高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磚柱上浮雕升降龍。所有雕飾,造型優美生動,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天寧寺塔造型秀美端莊,挺拔穩重。特別是八角形的平麵近似圓形,易於減小對風的阻力。雖然曆經800多年的曆史,且處於北京地區春秋兩季風的影響之下,仍然完好無損,為遼代磚塔的代表。
遼代時,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映襯著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全塔3400個風鈴齊鳴。當時北京可沒有什麼高樓,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高度也不過是30.5米,天寧寺塔絕對是當年北京的標誌性建築。
明清時期,天寧寺塔的一種神秘現象“梵宮塔影”,被列入當時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廣記》中稱:每天中午,天寧寺大士殿中門即使關閉,大陽光也能從門縫照進去,而此時,天寧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內會出現數十個塔的倒影。
據《帝京景物略》稱:
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報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則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見,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體陰,避光日中,見影門隙。
寺內僧人曾傳說,天寧寺塔的飾物聲音高了,塔身就會出現光色。這種情景有時一年一見,有時數年一見。
明朝嘉靖年間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詩人王世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飾物響聲高了,隻見塔身發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閃爍,到了天亮才消失。
這座塔曆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一。清王士禎《天寧寺觀浮圖》詩讚雲:
千載隋皇塔,嵯峨俯舊京。
相輪雲外見,蛛網日邊明。
曆史上曾經記載,春節時皇帝率領百官到天寧寺燃燈供佛,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百姓聚眾觀燈,祈禱吉祥。全塔共懸掛風鈴3400個,風作時鈴齊鳴,仿佛編鍾的聲音一樣悠遠。有古詩為證:
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
塔院後麵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若蘭”是一個非常女性的名字,據說天寧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釋迦牟尼、文殊菩薩等等廟內供奉佛像與其他寺廟有所不同,這裏的佛像都有著女性一般的麵孔。
在清代,天寧寺中“設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為有名”,此外還有牡丹和芍藥等花,每到春秋兩季京城中人紛紛攜酒前去賞花野眺,文人騷客前去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篇。寺中還常有賣鼻煙的,遊人多要買些回去贈送親友,故有“天寧寺聞鼻煙”的俗語。
[旁注]
王紱 (1362年~1416年)紱,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鼇裏、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明初大畫家。少為弟子員,明永樂初以善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博學,工詩,擅畫,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
舍利 俗稱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因而又稱佛骨、佛舍利。舍利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蓮花形,顏色也不同,有白、黑、綠、紅色等。佛教認為,舍利子的形成與修行者生前的修行有密切關係。
須彌座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由佛座演變而來,形體複雜。一般用於高級建築。開始形式簡單,由數道直線疊澀與較高束腰組成,沒有多少須彌座裝飾,且對稱布置。後來逐漸出現了蓮瓣、卷紋飾、力神、角柱、間柱等,造型日益複雜。
金剛力士 在佛教中叫那羅延,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有著悠久的曆史與傳說。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是守護四極的天神,女媧補天後,天地為了不讓四極折斷,派了4名金剛力士守衛,所以才把天給保住了,世稱“四大金剛”。
王士禎 (1634年~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清初傑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清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
[閱讀鏈接]
天寧寺塔初建時為木塔,後遼代改建成實心磚塔。雖然塔身實心不設置樓梯,不能登塔眺望,似乎是專門用來安放佛舍利的。但是隨著遼王朝的滅亡,天寧寺塔下是否有安放佛舍利的地宮,便成為天寧寺頭號之謎。在重修天寧寺過程中,於接引殿東側金剛磚下發現一口倒扣的大缸。大缸被慎重地出土,缸內卻空無一物,缸壁上確有大小兩個規則的圓洞。
“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大缸是什麼時代,什麼人埋的?”“為什麼要埋在大殿金剛磚下?”這一係列的問題,引起了人們激烈的爭論,莫一是衷,也使天寧寺更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