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3
淨土真宗的圓廣寺
圓廣寺位於北京阜成門外,元代時阜成門稱為平則門。據明萬曆年間的《敕賜重修圓廣寺》記載,圓廣寺應該建於元代,文中說:
隆慶五年,特允先任司禮監太監孟公衝之奏於京都阜成門外西去三裏許係順天府宛平縣,原有敕賜圓廣寺一區,乃先朝古刹。
這裏的“先朝”應該是元代。碑文還記載了圓廣寺由於歲久荒廢,僅存基址,於是在明正統年間的1441年重修過。
1571年,明穆宗朱載垕發內帑,命孟衝重新修建圓廣寺,但還沒開始建造,孟衝就辭職離任了。於是明穆宗和皇太後頒禦前銀2000兩,命司禮監監事馮公負責此事。
建成後的圓廣寺規製坐北向南,前起山門、中門、金剛殿、鍾鼓樓、正殿、左右配殿、後殿、方丈、廚庫等悉數具備。
馮公用盡禦前銀後,又捐了900兩奉銀,用300兩購買了圓廣寺附近的1038畦土地,以供寺廟常住之用。同時延請伏牛山僧人慧朝擔任住持。 後來,由於經營不善,這一千多畦土地為棍徒騙賣,以致寺院荒涼。
到了明萬曆年間,宣府巡撫、遼東巡撫、鴻臚寺左少卿等人不忍寺廟凋敝,於1613年各捐奉銀80兩,把原來屬於圓廣寺的土地贖回並交與住持祖印管理,又恐重蹈覆轍,遂立碑規定“如有盜賣盜典等情,許諸人揭告懲治。”
明清時期,圓廣寺由於處於京師,與皇室一直保持著聯係。 尤其是清同治時,1862年,圓廣寺主持慶然和尚結交朝廷的王公大臣,不久又通過結識下斜街魁宅而接近了慈禧太後。
每逢慶然奉召進宮,都會受到慈禧太後的特殊禮遇,因當時宮裏太監都稱慈禧太後為老佛爺,故慶然和尚也被稱為慶佛爺。
慶然和尚由於慈禧太後的恩遇,受到王公大臣們的推崇,四方布施源源而來,遂把圓廣寺原本頹廢不堪的古刹恢複了原來的麵貌。寺院附近,置有大麵積的土地和菜園。對外應酬佛事,寺內為事主停放靈柩。慶然和尚圓寂後,由慈慧和尚接任主持。
清代圓廣寺坐北朝南,山門3間,硬山箍頭脊筒瓦頂,石砌券門,通麵闊7.40米,通進深7.90米。大殿3間,硬山調大脊筒瓦頂,排山勾滴。一鬥三升鬥拱。通麵闊15.40米。通進深13.20米。原寺規模較大,當時有殿宇上百間。
據《北平寺廟》記載:
圓廣寺坐落西郊第一分署阜成門外南營房一百二十號,明萬曆年募建。本廟麵積約有二十餘畝,房屋一百二十間……廟內法物有泥金剛像兩尊,木彌勒菩薩一尊,泥四大天王四尊,木韋馱像一尊,木釋迦佛一尊,泥阿難迦葉二尊,泥羅漢十八尊,泥觀音、普賢、文殊菩薩三尊,木阿彌陀佛一尊,木大悲菩薩一尊……另有石碑三座,槐樹四株,楸樹四株。
根據《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記載,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於1885年曾在圓廣寺掛單,並自1891年從北京龍泉寺到圓廣寺暫住,直到1893年去普陀山法雨寺,在圓廣寺住了兩年之久。
印光大師在《印光法師文鈔》的《複張覺明女居士書八》中,說出了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
1885年的一天,印光大師同一僧從西直門外向圓廣寺走。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乞兒,看不出有饑餓的樣子,隻跟在兩位出家人後麵要錢。印光法師幾次同他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給一文錢,但乞兒終是不肯念 ,以至於最後哇哇大哭起來。無奈之下,印光法師給他一文錢而去。
印光法師在文中說:“這乞兒實在是沒有善根,即便是為了騙錢也不肯念。如果能發善心念,即能得大利益;即使為了騙錢念佛,也是為將來種下善根。”
大殿前麵,當年也曾有4棵古樹,還有烏龜馱著的好幾塊石碑,後來古樹被砍了,石碑也不知道哪裏去了。
圓廣寺在清末曾經廣開戒壇,對外應酬佛事,成為停靈暫厝的寺廟之一。有一年冬天,圓廣寺從農曆十月十五至臘月初八,連續舉行了曆時53天的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活動,由圓廣寺住持明遠主持。這次傳戒活動,分為沙彌戒的戒期為18天,比丘戒、菩薩戒的戒期各為17天。
求戒者需先由其出家寺廟派人去圓廣寺“送戒”,並自備衣缽費及香燈銀10元。圓廣寺亦張貼文告,以化眾緣。信眾供養受戒者全部吃喝用度的稱為“齋襯”,供養菜食的稱為“菜齋”,供養糖水、鮮薑的名為“水齋”。求戒者於半月前來至寺院報到,因還未傳戒,故住於“新戒外堂”,就是在寺院外搭設之席棚,並由“外堂引禮”負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