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5日戒期開始,圓廣寺外堂引禮帶領求戒者魚貫而入內堂,並由內堂僧人接管。總負責者有正副兩位,正者稱為“頭單開堂和尚”、副者稱為“二單開堂和尚”。此外,請其他寺院僧人擔任的職務還有:羯磨、教授、尊證、授經、西堂、座元、正訓等。本寺住持、督監、代傳、監院、糾察、維那等亦擔任相應執事。
圓廣寺後世僅存一座大殿,是麵闊3間的歇山式殿堂。大殿前後尚存有曆史久遠的幾棵古槐樹和楸樹,仿佛證明著圓廣寺曾經擁有過的盛衰榮辱。
其中一棵槐樹巨大,樹齡在500年以上,樹幹很粗,樹冠茂盛,槐樹頂端的樹梢比三層樓房還要高,樹幹周長約3.9米,兩人不能合抱。臨近街道這麵的樹幹早已沒有了樹皮,顯露著斑駁的樹骨,遠望如老壽星袒露在胸腹前飄拂的銀髯一般,背向街道那麵的樹幹上有一人高的空洞。
這棵古槐經曆了改朝換代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圓廣寺的滄桑巨變,雖然老態龍鍾,卻仍然枝繁葉茂,新芽層出不窮。遙想早年間,曾有多少代古人在樹下吟詩作詞,在樹下談古論今,在樹下乘涼避暑。
[旁注]
司禮監 官署名。明置,是明代內廷特有的建置,居內務府“十二監”之首,“二十四衙門”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自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以後,司禮監遂專掌機密,批閱章奏,實權在內閣首輔之上。
住持 佛教僧職,又稱方丈、住職。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據說佛教傳入我國後的幾百年間隻有師徒之間以佛法相授受,並無住持一職,直到唐代,禪宗興盛,門徒日眾,百丈懷海禪僧始立住持製度,以維持寺院秩序。
印光法師 (1861年~1940年)法諱聖量,自署常慚愧僧,俗姓趙。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為我國佛教複興做出顯著貢獻,常被尊稱為印光大師。他與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在後世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無人能及。
沙彌戒 沙彌接受修持的儀式。這是簡單的戒律,主要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有八條、十條、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二十條,要嚴格遵守戒律。在寺院生活中,沙彌戒的等級小。
[閱讀鏈接]
明清時期,圓廣寺求戒者住在圓廣寺雲水堂,住不下者,分住於鼓樓及臨時所搭的席棚。女眾“安單”不住席棚,住於寺內群房。居士則隨其意願,可不住於寺內。在傳戒期間,求戒者隻留一條被子,其餘衣物交庫房收管,期滿離寺時再領回。
沙彌戒戒期18天,比丘戒、菩薩戒戒期各17天。在沙彌戒戒期中,求戒者每天學背沙彌十戒,學習“過齋堂”等佛事科目。若遇違犯,則會受到引禮、糾察之責罰。最後一日,全體求戒者到“塔院”掃塔,後回戒堂聽開堂和尚訓話,隨即“散戒牒”。
南觀音寺與海慧寺
南觀音寺位於北京宣武區手帕口南街,原名大悲觀音寺,俗稱南觀音寺,又名海會禪林。興建於金代,是一座占地廣、建築寬敞的廟宇。
明成化年間,朝廷下令重修南觀音寺。明初,南觀音寺附近為皇宮內府的禦菜園,寺內設嘉蔬署掌管禦菜園118多頃地。
清代時,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均對寺廟有封賜,康熙皇帝曾多次親臨該寺。
1684年農曆八月十五,南觀音寺舉行達摩祖師聖誕大法會,南觀音寺前佛旗獵獵、人山人海、絡繹不絕,一派節日的氣氛。
康熙皇帝聽說這位高僧是當代活佛,道法精深,決定與這位活佛見上一麵,所以,君臣一行輕騎便服來到觀音寺。但見牌樓高聳,山門巍峨,石獅雄距,金剛猙獰;層層寶殿,緗瓦朱甍;清風徐來,風鐸悅耳;蒼鬆籠煙,菊花怒放。一見之下,心曠神怡。
就在這時,有一個小沙彌來到康熙皇帝麵前,口誦“阿彌陀佛”,送上一張紙條。 康熙皇帝展開,但見上麵是一首偈語:
佛見佛龍天謁喜,佛光瑞見雲霄裏;
國運昌隆見盛世,真龍見麵佛留跡。
康熙皇帝見偈語評說太平盛世出現,真龍天子臨國,就將隨身玉扇一把贈與方丈,請小沙彌轉交。國泰民安,康熙帝自然放心,於是,君臣一行悄然離開了南觀音寺。
後來,南觀音寺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當時香火很盛,後遂有“觀音寺街”之名。南觀音寺於是成為北京“外八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