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聖地——北京三山寶刹2(3 / 3)

在當時,北塔東南10米處施工用的淋灰坑裏的石灰水一夜之間向正北流滲而盡,有洞長達10米,距北塔塔基不足兩米。有人推測或許塔基下有藏寶洞,遂停工挖寶。  這時,奇跡出現了,從洞中挖出了遼代建塔時埋下的佛偈磚221塊,拆舊易新,恰巧用去220塊,僅餘一塊,此機緣足見古人建塔時慮事之縝密,仿佛早就算準了未來修繕時有此之需。

南塔建成於1117年4月,為寺僧紹坦所建。塔13層,高60餘尺,內藏舍利300餘粒。

遼代雲居寺的佛教宗派由晚唐的禪、律共處,改為律宗。

金代直至金明昌年間,雲居寺並未因朝代更替而間斷刻經事業。1180年,義謙法師繼任雲居寺住持,改律為禪。金世宗子、章宗伯父完顏永中施刻的《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就在義謙住持之際。金人繼遼代之後續刻自遼代開始刊刻的《契丹大藏經》,並因此才使此經留傳後世。

義謙對雲居寺“重建廊宇,別建僧庵,西序東廚,煥然頂新”,當時長鄉城義井院、李河靈岩寺以及歧陽開化寺皆請義謙為提控宗主。

1215年,蒙古大軍攻破遼中都,大元一統後,雲居寺得到元執政者的重視。

1315年,元仁宗命朝廷官員明裏董阿前往涿州代自己進香,順道至雲居寺視察石經。明裏董阿回京後,奏請元仁宗賜經律論一大藏,藏於雲居寺內。

元代在元文宗、元寧宗之際,雲居寺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複,至1332年才告結束。

1341年4月,高麗僧人慧月又修葺了石經山華嚴堂,並補刻了堂內殘損的5塊經版。

大明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於1388年派名僧道衍到雲居寺視察,道衍為隋靜琬開創刻經事業所感,題《石經山詩》並序鐫於華嚴堂石壁上。

1428年,道教的北派全真教代表人物陳風便、南派正一教王至玄等,仿效佛教刻經,募刻了道教的《玉皇經》等4部共刻石8塊,送至石經山藏於第七洞中。

1393年和1444年,明政府又對雲居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複。明永樂年間,中天竺僧人桑謁巴辣曾修複東峪雲居寺,改稱“東峪觀音寺”,並成為該寺住持。

桑謁巴辣是在我國佛寺擔任住持的第一位印度僧人。他在1405年率領諸國使臣至明政府進貢方物,在南京受到永樂皇帝接見,並被封為“圓融妙慧淨覺弘濟輔國光範衍教灌頂廣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允其隨方傳教,自在修行。

在此之後,桑謁巴辣奉詔居於北京崇恩寺,並在內府教授官員學梵語,有不少王公大臣投其門下,削發為僧。他還於1436年大修了崇恩寺。

桑謁巴辣圓寂後,塔葬於東峪雲居寺附近的白雲陀金香爐山清峰嶺上。桑謁巴辣傳播的是秘密大乘佛教,自明永樂年間桑謁巴辣重修東峪寺後到成化年間,東峪寺住持哩提幹資羅及西峪寺住持嗔嗒悉哩,他們都是桑謁巴辣的梵僧弟子,從而開創了我國佛寺由印度僧人任住持的先例。

1592年,五台山一代高僧真可法師至石經山雷音洞參禮,發現洞內像設癱敝,石經薄蝕,還在雷音洞拜石下石函內起出3顆肉舍利。於是,真可法師在明代慈聖皇太後李彩鳳等人的資助支持下,贖回骨塔和香樹庵,並為香樹庵購置500畝的下莊一所。

此外,真可法師還將東、西雲居寺的住持、執事僧召集一處,嚴加訓示,重申戒律,再肅清規。

明萬曆末年至天啟、崇禎年間,吳興沙門真程勸說在北京的南方籍官僚居士葛一龍、趙琦美、馮銓、董其昌等刻造石經,他們采取先集資在北京石燈庵用小石版刻好佛經,然後送往石經山貯藏,共刻經10餘部。並於雷音洞左側新開一洞,將這些石經藏入其中。

1631年初,出資刻經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在新開的洞額題“寶藏”二字,故此洞也俗稱為“寶藏洞”。

至此,曆時千載的房山雲居寺石經刻造事業宣告結束。

到了清代,雲居寺改為臨濟正宗,世代相傳,而且在1672年終於迎來了溟波大師任住持。溟波大師後被尊為雲居寺重開山第一祖。

據溟波大師自述,他7歲即被父母送往天仙廟出家,後在北京憫忠寺受具足戒。曾經師從天津如來庵大博禪師開悟,40歲入主雲居寺。

溟波大師是清康熙年間的著名高僧,蜚聲遐邇,曾得康熙帝親自垂問法力,並賜白金30兩添缽。

在溟波大師主持下,雲居寺共修複建設殿宇、禪堂、寮房、廚庫200餘間,整修了西域寺、東域寺、夢堂庵、雲居寺雙塔、戒壇,以及石經山藏經洞、暴經台等一應建築。

此後,重開山第二代圓通法師繼承乃師遺誌,至1698年將雲居寺重修工程告竣。

圓通的弟子重開山第三代、傳臨濟正宗三十五世了塵法師也是一代有作為的住持,移大悲壇,修兩壁僧寮,建藏經閣。

雲居寺蒸蒸日上的時候,正是清康乾盛世,後世將清代前三代重開山祖師圓通、了塵、光泰並稱雲居寺“三公”,並將他們三人的遺骨分別安奉在3座形製相仿的覆缽式塔中,墓塔均為東向,石砌覆鬥座,覆缽塔身,塔刹為十三天承寶珠,通高均為7米,並列位於雲居寺北塔以北的平台上,俗稱“三公塔”。

經過曆代多次增修、重修的雲居寺,占地麵積6萬多平方米,由當代佛教領袖、書法家、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居士題寫的“雲居寺”寺匾懸於寺門之上。

雲居寺山門前有漢白玉的款龍橋和台階石獅,整座寺廟,依山而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即天王殿、毗盧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彌陀殿與大悲殿,各殿逐次提升,各正院之旁又有配殿,蔚為壯觀。

雲居寺中路以北為行宮院,寺之北部有北塔羅漢塔、三公塔,右側有石經地宮和琬公塔、壓經塔即續秘藏石經塔。

山門即天王殿,出天王殿前有木牌樓一座,左右為鍾鼓樓,院東北隅修竹聳翠,溪流環繞。

正殿為毗盧殿,殿前的兩通石碑為1688年立,記載了重修寺院經過。毗盧殿門懸匾“慧海智珠”,兩旁懸對聯“林外鍾聲開宿月,階前幡影漾清輝”,均為清代乾隆帝禦筆。

毗盧殿後通過兩道磚階攀至第一平台,有一座韋陀小殿兀立其上。

入第二道院為釋迦殿,門額懸匾“耆窟香林”,殿聯“石洞別天清淨地,經函常護吉祥雲”也是清代乾隆帝禦筆,殿內供釋迦牟尼像。

釋迦殿後由旁梯升至第二平台,即第三院,有正殿“藥師殿”,內供藥師佛,懸乾隆題匾“香雲常住”,藥師殿後有兩石階連第三平台。

進入第四院為寺院中心所在,院落寬敞,花木扶疏,院右為方丈居所,院左為文殊殿。

正殿為彌陀殿,懸乾隆禦題“金輪正覺”,內塑阿彌陀佛像,後堂供觀音坐像。彌陀殿院內還立有清康熙年間造的經碑《金剛經》《藥王經》兩方。

繞行彌陀殿後,拾級攀入第五院,庭院甚闊,立碑4方,正殿為大悲殿,懸乾隆禦匾“蓮台淨域”,內供大悲觀世音菩薩,相貌慈悲,供於神龕之內,外遮深色薄紗。

殿右為藏經殿,有小門與大悲殿通。藏經殿深且廣,殿內巨櫃林立,中存經卷。

此外,第四院有南北跨院,南院有殿兩座,一座為祖師殿,內供雲居寺曆代住持像,另一座為地藏殿;北院有大殿兩組,一為千佛殿,另一為行宮院,為清代曆朝皇帝駐蹕之所。

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的石經、紙經和木版經,號稱“三絕”。石經曆經了隋、唐、遼、金、元、明6個朝代,綿延1000多年,鐫刻佛經共1122部、3572卷、14278石,分別珍藏於石徑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石經地宮中。

鐫刻如此大規模的石經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我國的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譽為“北京敦煌”。

雲居寺紙經現藏2.2萬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刻印本包括明永樂時期南京印刷的近3000卷的《南藏》印本和一部1440年《北藏》印本7000餘卷,一部1613年《北藏》印本3000餘卷。藏文經卷共4種1000餘卷,屬於最早的藏文印刷品。手寫佛經多數為明代抄本,最早書於1540年。雲居寺紙經數量之多,為國內各大名寺所罕見。

雲居寺木版經,是始刻於1733年至1738年的清代《龍藏》,梨木雕刻,刻工精細,佛像及版麵生動美觀。這批《龍藏》木版經共7.7萬多塊,先後存放於故宮武英殿、柏林寺、智化寺,後分別運至雲居寺,全部木版經重達400餘噸,堪稱我國木版經書之最。

雲居寺塔建有很多,其中包括唐塔7座,如開元十年塔、開元十五年塔、景雲塔、太極塔與石徑山金仙公主塔等;遼塔5座,如雲居寺北塔即羅漢塔、開山琬公塔、續秘藏石經塔、老虎塔等;以三公塔為首的明清代塔若幹。此外還有隋唐碑刻等曆史文物。

雲居寺中有4件銅質品彌足珍貴,分別是:銅佛1尊、銅鍋2口和銅香爐1尊。

銅佛乃供奉於雲居寺彌陀殿內的阿彌陀佛,這尊銅佛高約3米,重7.5噸,僅修複一個缺損的指頭就用去銅料1.5公斤。

銅鍋是雲居寺的鎮寺之寶,有一大一小兩口,大鍋直徑3米,小的直徑1.5米。據說過去雲居寺香火鼎盛時有800僧眾,兩口銅鍋燒一次飯足夠800僧眾吃一頓。銅鍋底部均勻地分布著一些凹槽,是為防止熬粥時裏麵有小沙子而特意設計。

銅香爐為明宣德年間鑄造,三足鼎立,古樸敦厚,是一件難得的銅鑄法器。

雲居寺不僅藏有石經與千年古塔,而且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兩顆佛祖肉舍利。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陝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並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

[旁注]

天台宗 我國佛教宗派之一。實際創始人是陳隋之際的智顗。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智顗注有《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台三大部。其教義主張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顯現,以中、假、空三諦圓融的觀點解釋世界。

智升 唐代名僧。730年,於長安西崇福寺東塔院撰開元釋教錄20卷,詳錄後漢明帝至唐開元時傳譯至我國的大小乘經律論三藏、賢聖集傳,及失譯缺本等,共收錄5048卷,敕入大藏。此錄為經錄中最完備者,古來凡言及翻譯經典之書,亦皆以此錄為標準。

劉濟 (757年~810年)北京人,唐代藩鎮割據時期任盧龍節度使,忠於朝廷。盧龍節度使即幽州節度使,又稱範陽節度使,是唐王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天寶時期的十節度使之一。後來直到五代時期割據河北,一直為河北三鎮之一。

《大寶積經》 又作《寶積經》,唐代菩提流誌等譯,凡120卷,收於大正藏第11冊。係纂輯有關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諸經而成,在我國佛教界,被稱為五大部之一,有著崇高的地位。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主題。

喇嘛 藏語意為“和尚”。本來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稱為喇嘛、和尚的,隻有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才能具此稱呼。在我國內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稱僧為喇嘛,意思是上師。

全真教 也叫全真道、全真派,是世界道教的主流宗派,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該宗嗣太上老君遺教,秉東華帝君演教,承正陽帝君鍾離權和純陽帝君呂洞賓二祖傳教,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並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

真可 (1543年~1603年)俗姓沈,字達觀,明末僧人。17歲到蘇州虎丘雲岩寺出家,拜虎丘僧明覺為師,閉戶讀書。20歲受具足戒後,廣研經教。對修寺、刻經,頗有業績。始自楞嚴寺,終至雲居寺,複興梵刹計15所。晚號紫柏大師,門人尊他為紫柏尊者,是明末四大師之一。

董其昌 (1555年~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明代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的傑出代表。

覆缽式塔 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塔,因塔身形如倒扣的缽而得名,基本結構相同,有八種不同的風格。塔的每層結構都表達著一種宗教意義,從下向上分別是:基座、塔身、塔脖、塔刹。巨大的塔身蘊含著深厚的佛教內涵。

方丈 我國佛教雖然一般將住持稱為“方丈”,但一般情況下隻要有寺廟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須是上規模的寺廟群才能有。並且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廟,而住持則不能。一般來說,方丈必須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門和佛教協會任命才能生效。

敦煌 位於我國甘肅酒泉,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其中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1600米。存有石窟492個,壁畫總麵積約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法門寺 位於炎帝故裏陝西寶雞扶風縣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閱讀鏈接]

在雲居寺彌陀殿院內,有座嘉慶禦碑亭。嘉慶禦碑是一塊臥龍碑,雕刻精美,做工考究。碑上玉龍騰躍,祥雲環繞,碑身兩麵分別刻有清嘉慶皇帝兩次遊幸雲居寺時禦筆親題的詩文《雲居寺瞻禮二十韻》和《再遊雲居寺》,詞藻華麗,書法遒勁,是一代天驕的代表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次日軍戰機轟炸,有一塊炸彈彈片神奇地擊中了《雲居寺瞻禮二十韻》詩中的“雲”字,且恰恰切去了“雲”字的下半部分,形成一朵雲襯托於“雲”字的下方。這一巧合不得不稱為雲居寺的靈異所在。大概雲居寺通過這朵雲來譴責日本軍國主義製造的戰爭陰雲,給世界文明帶來的災難。

0

1

2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