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那是個周末,我們起得很早,從深圳到木頭鎮,走高速接近一小時車程。

自從當年從收容所被李中標贖出後,我再沒有去過那裏。我不知道憑記憶,是否能找到當年的收容站。好在一路有路標指引,我們還算順利地來到了木頭鎮,然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了。眼前這繁華的南方小鎮,已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當年的木頭鎮和內地的小鎮並沒有太大差別。兩山相夾,一條公路,將東莞與惠州連接在一起。低矮的,典型的客家民居散落在公路兩邊。也有工廠,商店。但是一切似乎還未來得及沾上改革開放的利好。當年的木頭鎮,最繁華的地方似乎就在收容站周邊。因為收容站的存在,激活了以它為中心而形成的產業鏈。每天有大量的人被收容到這裏,就意味道,會有大量的人來這裏贖他們的親人、朋友。摩托拉客佬,士多店,幫人以低於收容所標價往外贖人的,將沒有親人來贖年輕漂亮的女孩非法贖出轉而逼迫賣淫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以收容站為中心,人越聚越多,產業鏈漸漸成型。我還記得,許多年前,我還沒有遇見李中標,那時我曾經找到過一份工作,就在東莞長安鎮的美太玩具廠。前麵我曾經對你們講過那間廠,我曾在某個晚上,站在工廠後的院子裏看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那間玩具廠,曾經有工友指著遠處的那座高聳的山,說:

看,那就是觀音山,觀音山下,就是木頭鎮收容站。

在那時的打工者心中,收容站,就是我們噩夢開始和夢想終結的地方。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慈航普度的觀世音,能四時觀其聲音的觀世音,觀看不到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山腳下那收容所裏發生的人間慘劇。許多年後,我和夏天驅車前往,其時,觀音山上已經聳立起了一座據說是全世界最高的觀音雕像,每天都有眾多信眾爬到她的腳下燒香跪拜。我再也分不清東西南北,記憶中的木頭鎮和眼前的木頭鎮,再也找不出重疊的部份。無奈之下,我們隻好問人,連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收容站在什麼地方。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在這裏曾經有過收容站。人們真是健忘。自從2003年孫誌剛事件後,收容遣送條例廢止,中國的大地上再沒有了收容站。十年過去後,一切像沒有發生過。沒有人再去翻曆史的舊賬。經過多次打聽,終於問到了一個麵包車司機,他知道收容站在哪裏。他對於有人尋找收容站感到很奇怪。他說在十五年前,他就在這裏打工。現在年紀大了,工廠不好進,就搞出租。我們付了他十塊錢,他為我們帶路。

眼前的收容站,已然沒有了我記憶中的樣子。比當年我被收容時,規模大了許多。想來,在我被收容之後,這裏又經過了多年蓬勃的發展。現在的收容站,門前掛的是青少年救助中心的牌子。這裏變成了流浪人員和殘障兒童救助中心。我們到的時候,正是中午下班時間,門衛不讓進。我對門衛說,我是政協委員,來這裏調研。看過我的證件,門衛放我們進去。現在的救助中心,可見當年收容所的印痕。四周是高聳的樓,將中心圍成天井。安靜得有一絲森森寒意。我們沒有看到被救助的兒童。草草轉了一圈,回到大門口,我問保安,現在這裏有多少孩子。保安說大約三十多個。我問保安知道這裏從前是幹什麼的嗎?保安搖了搖頭。我告訴他,從前這裏是收容站。保安露出驚訝的表情,略有所思地說,難怪這樓房有點像監獄。

此行對夏天來說是失望的。她無法將眼前慈悲為懷的救助站,和我描述中的人間煉獄進行關聯,更無法將收容和救助這兩個反差如此巨大的功能進行關聯。一個是人間煉獄,一個是愛的天堂。隻有那一大片收容所員工的住宅區,在隱約指證這裏曾經有過的熱鬧與繁榮,隻有那無聲的空置的高樓以及高樓那監獄樣的格局,可以讓你估算出當時這裏的容納量。八十萬人次,十年,每年八萬人次,一個月就是六千六百人。這是我看到的官方數據。官方數據還顯示,這八十萬人次中,被證實有罪的大約五百人左右。按照鍾南山院士的想法,為了保障他這樣的精英人士的安全,為了將這五百人的犯罪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就要不惜犧牲七十九萬九千五百人的基本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