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祭祀——嶽王廟1(1 / 3)

英雄祭祀——嶽王廟1

嶽飛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民族英雄。北宋末年,嶽飛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後來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為了紀念嶽飛,我國許多地方都修築了嶽王廟,規模較大的有靖江、杭州、朱仙鎮、安陽湯陰、宜豐等地的嶽飛廟。這些廟宇,寄托了人們對民族英雄嶽飛的深切緬懷之情。

最早的嶽廟靖江嶽王廟

那是在北宋末期的1103年,在相州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一位婦人即將臨盆。相州即現在的河南安陽。相傳這個孩子出生的這天,有大禽若鵠,飛鳴於室上,父母因此給他取名嶽飛,字鵬舉。

嶽飛少年時為人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為了進一步探究書中的奧秘,嶽飛拜師學習騎射和刀槍之法,練就了一身武藝,堪稱“一縣無敵”。

後來,嶽飛投軍從戎。在軍中,嶽飛目睹了外敵入侵後家鄉人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隨軍出征抗擊外侵。

嶽飛的母親姚氏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婦女,他看到兒子每天愁眉不展的樣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兒子的心意,他積極勉勵嶽飛“從戎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4個字為訓。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敵前線。

在軍中,嶽飛的勇敢和武藝很快就得到顯露。為了更好抵禦外敵,嶽飛成立了“嶽家軍”,並率領“嶽家軍”同敵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

嶽飛反對主和派秦檜等人的消極防禦戰略,主張黃河以北的抗敵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敵軍,以收複失地,以奪取抗敵鬥爭的最終勝利。

由於嶽飛等人的堅決抵抗,金兵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與宋議和。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敵的嶽飛和韓世忠二人。此時的金國將領金兀術更是懼怕嶽飛,在給南宋大臣的書信中說“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此時的宋高宗趙構,為保南宋朝廷能夠偏安一隅,在一天內連發12道金牌,急詔嶽飛回師。後來,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時被害。

嶽飛回師的消息傳出時,中原的百姓們都對嶽飛依依不舍,不忍他離去,同時還擔心嶽飛走後金兵再犯,讓他們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當中,所以就想和嶽飛一起離開中原。

嶽飛愛民如子,不忍心拒絕他們的要求,於是就帶著靖江的難民一同南下。

當嶽飛帶著難民經過千裏迢迢地艱苦跋涉,來到揚子江邊的靖江時,他徹夜難眠,便起身踱出帳篷,借一彎冷月察看四方。

靖江原稱馬馱沙,又名驥江、驥渚、馬洲、牧城,約成陸於三國時期。成陸前僅一孤山屹立江中,後因海潮逆江,泥沙沿孤山之麓積聚而成陸地。

嶽飛見靖江一帶負江阻海,襟越銜吳,確是一方要地;雖然荒草萎妻,卻有山有水,宜糧宜桑,分明是大江懷中的一顆明珠。欣喜之下,心中已有盤算。

第二天,嶽飛召集百姓,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南下了,就在這裏落腳謀生吧。別看它眼下荒蕪,將來定是魚米之鄉。我願這裏八百年無水災,八百年無旱災,八百年無兵災!”

嶽元帥的話鼓勵了眾百姓,從此,百姓們便在這裏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在這批避難的中原百姓中,朱、劉、陳、範、馬、陸、鄭、祁這8個大姓氏,就是靖江最早的居民。

嶽飛要走了,老百姓緊緊相隨,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一直送到了江邊的一座橋頭才不得不停住了腳步,這座橋後來被命名為“望嶽橋”。

嶽飛脫下了身上的白袍留給老百姓作留念,後來百姓為了懷念嶽元帥,希望嶽元帥長生不老,就建成了供奉白袍的白衣堂,再後來又建成了一座生祠。

早先的嶽王廟始建於何年何月已無從考證,它既無流金殿宇,也無巍峨樓閣,與民宅、田疇相依。廟外莊稼生長,廟內飯菜飄香,這多麼像一幅經遠的民俗風景畫,寓示著嶽元帥根植民眾,又昭示靖江人知恩圖報的淳樸品質。

莊嚴嶽廟經曆了近千年的風雨仍然不屈地屹立著,它屢毀又屢建,流傳下來的弘毅園內的嶽廟已是有史記載以來的第四次重建。

保存下來的嶽廟為重建後的宋式建築,從望月橋上看過去,整個嶽廟就像一本厚實莊重的曆史大書,等待著人們打開閱讀。

推開嶽廟大門,嶽廟大殿直撲眼簾,莊嚴威武之氣油然而生。  大殿是嶽廟的靈魂和中心。穿過綠樹鮮花相擁的甬道,門廳前抱柱楹聯曆曆在目。其中有一幅對聯出自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意思是說,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裏,經過多少風雲人生。表達了嶽飛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矛盾時的心情。

在大殿內,正中端坐著嶽飛坐像,紅纓帥盔,紫袍金甲,足履武靴,其神態英武逼人,但仔細端詳,這英武神態中隱有一絲抹不去的苦思與憂戚。是決戰前的凝神?還是對百姓前程的焦慮?

據說這是我國唯一一座帶有憂戚神態的嶽飛塑像,這憂戚使嶽飛元帥更加真切、親近,難怪靖江人們對嶽元帥留下了如此鮮明的記憶,而這些記憶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風雨沒有褪色,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在嶽飛坐像上方,匾額上是嶽飛的手書“還我河山”,筆勢虎虎生風,坐像背麵就是那有名的《滿江紅》。坐像兩側是嶽飛八裨將浮雕,嶽雲、牛皋等人栩栩如生,仿佛一直陪伴著嶽元帥憂國憂民。

大殿的後殿為思嶽軒,嶽飛像碑位於正中,嶽飛的朋友李綱和韓世忠手書的詩文石刻鑲於外壁,回廊上嶽飛手書的《前出師表》石刻鏗然有聲。再向前,“盡忠報國”4塊石碑曆經戰火居然沒有湮滅,現在仍嵌在廟門兩邊的牆壁上,這正應合元帥磨滅不了的愛國情懷。

穿過思嶽殿,可看到嶽廟大門上有後人書寫的“嶽廟”兩字。出嶽廟大門再往南行,就走到了當年父老鄉親揮淚送別嶽飛的道路上,馬鈴叮當,鐵甲摩擦的聲音猶在耳邊回蕩。

嶽元帥回臨安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魂斷風波亭。消息傳到當時名為馬馱沙的靖江,人們又紛紛走上了昔日送別元帥的橋上,遙望江南,思緒萬千,於是“望嶽橋“又改名為“思嶽橋”。

靖江的嶽廟原為生祠,建於嶽飛在世之時。聞名遐邇的嶽飛故鄉河南湯陰的嶽廟、杭州西湖的嶽廟,均在嶽飛離世後興建,因此,靖江的嶽廟是天下最早的嶽廟。

【旁注】

《左氏春秋》 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轉》,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係。《左傳》既是我國古代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

嶽家軍 南宋初年由嶽飛領導的抗金軍隊。這支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幺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彙成大軍。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