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 (1090年~1155年),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人。因害死嶽飛而成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奸臣之一,也是華夏民族千古罪人。秦檜是我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南宋主和派主要代表人物,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嶽飛,令無數誌在北伐的南宋軍民心寒。
張憲 (?~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嶽飛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從微相隨,以列校奮身,官至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高陽關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宋孝宗即位後,張憲冤獄得以昭雪,被追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贈寧遠軍承宣使。
生祠 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記載,西漢時期,欒布為燕相時,當時的石慶為齊相,燕、齊之間為欒布立社,號欒公社。齊人又為欒布立石像祠,此為立生祠之始。
滿江紅 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宋以來始填此詞調。其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傳唱最廣的是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詞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及“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更是經典。
韓世忠 (1089年~1151年),字良臣,陝西省綏德縣人。兩宋之際的名將,與嶽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去世後被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時期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閱讀鏈接】
嶽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曆史上確有其事。《宋史·嶽飛傳》有記載,當嶽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嶽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著何鑄麵“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裏”。其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盡忠報國”為什麼後來誤傳成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係。
嶽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表彰嶽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禦賜了“精忠嶽飛”4個字給嶽飛,並做成了一麵寫有“精忠嶽飛”的旗幟。以後凡是嶽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麵寫有“精忠嶽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後,“盡忠報國”就被人們傳為了“精忠報國”。
寄托敬仰的杭州嶽王廟
1121年,人們為了紀念心目中的英雄嶽飛,在西湖西北角的湖畔上建立了一座寺廟,供奉香火,名為“褒忠衍福禪寺”。明代天順年間,褒忠衍福禪寺改額“忠烈廟”,後來由於嶽飛被追封為鄂王而稱“嶽王廟”。
杭州西湖嶽王廟經曆代迭經興廢,僅存的墓、廟為清代重建格局,大致分為忠烈廟、啟忠祠、墓園3部分。
墓園坐西向東,忠烈祠和啟忠祠坐北朝南。嶽王廟大門,正對西湖五大水麵之一的嶽湖,墓廟與嶽湖之間,高聳著“碧血丹心”石坊,寄托炎黃子孫對愛國英雄嶽飛的敬仰之情。
進入嶽王廟,頭門是一座二層重簷建築,巍峨莊嚴,正中懸掛“嶽王廟”三字豎匾。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
甬道長22.88米,直通忠烈祠大殿。兩側分別是東廡和西廡,東廡是祭祀烈文侯張憲的,西廡是祭祀輔文侯牛皋的,可惜都已移作他用了。
忠烈祠是嶽王廟的主體建築,有門樓、正殿各一,配殿二。正殿為重簷歇山頂,殿前庭園空曠,古木蕭森。正殿重簷間懸掛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大殿正門兩側和內廊柱上,鐫刻著許多楹聯,表達了後世人們對愛國英雄嶽飛的無比愛戴,以及對昏君和奸佞的無限憤怒。
正殿約400平方米,殿內正麵是嶽飛的坐像,高4.54米。隻見嶽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雙目正視,態度嚴正,英氣勃勃,鬥誌昂揚,令人肅然起敬。嶽飛生前是無資格穿蟒袍的,因後封鄂王,所以身著蟒袍。
在坐像上端,懸掛著嶽飛手書“還我河山”四字橫匾,它是這位民族英雄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此時此刻,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嶽飛和他的嶽飛高吟《滿江紅》的英雄氣概。在“還我河山”橫匾的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全部都是嶽飛的手跡。
在大殿後麵的牆上,繪有後世創作的8幅大型彩色壁畫,忠實地記錄了這位民族英雄氣壯山河的一生。
第一幅是《勤奮學習》,描繪了嶽飛自幼好學,喜讀《孫子兵法》等書,愛聽曆史英雄人物故事,少年時就能拉開300多宋斤的強弓。他先向陳廣習武,後跟周侗學射,練就了奮勇殺敵的本領。
第二幅是《嶽母刺字》,描繪了嶽飛早年喪父,全仗母親撫育。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嶽母送子參軍,臨行前,嶽母為了讓嶽飛牢記愛國家、愛人民,在嶽飛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4字。
第三幅是《收複建康》,描述了1129年冬,敵人大舉南侵,嶽飛率部移駐宜興。第二年春,嶽飛從宜興出擊迎戰,連戰連勝,斬敵數千,繳物萬件,一舉收複建康。
第四幅是《聯結河朔》,描繪並向我們傳達嶽飛注重團結抗金力量的方針。1132年,嶽飛製定了聯結河朔忠義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針,各路民兵先後投歸,成了“嶽家軍”的骨幹和主體,在抗金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五幅是《還我河山》,講的是1133年嶽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從臨安返江州途中,登高遠眺,北望故土,激情滿懷,無限感慨,寫下了“還我河山”四字,抒發了驅逐金兵、收複失地的壯誌。
第六幅是《郾城大捷》,描繪了1140年七月,金兀術調集精兵,向郾城作殊死進攻。嶽飛出城迎戰,全軍將士手持刀斧,衝入敵陣,上斬敵首,下砍馬足,敵軍大敗,狼狽潰逃,“嶽家軍”乘勝追擊,先鋒部隊直達朱仙鎮,距汴京22.5千米。“嶽家軍”凱旋,百姓敲鑼打鼓歡慶祝捷。
第七幅是《被迫班師》,畫中描繪了在1140年嶽飛北伐正取得重大勝利的時期,宋高宗趙構決定求和,與秦檜共同策劃,一日內連下12道金牌,嶽飛扼腕而泣,仰首悲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被迫班師。歸途中,中原父老遮道慟哭,訴苦攔師。
第八幅是《風波冤獄》,描繪宋高宗和秦檜在加緊求和的同時,陰謀陷害嶽飛。他們收買叛徒,製造“謀反”證據,以“莫須有”之罪,誣陷嶽飛下獄,將嶽飛陷害於臨安大理寺獄中的風波亭,釀成了千古奇冤。
大殿頂上的天花板,繪有“百鶴圖”。圖中300餘隻姿態不同的白鶴,飛翔於蒼鬆翠柏之中,象征著嶽飛的浩然正氣和堅貞的性格。
正殿西麵有一組庭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這個看上僅剩半個的亭子,民間有喻意南宋隻有半壁江山之說。亭內陳列8段柏樹的化石,據傳是生長在風波亭畔的一株大柏樹。
嶽飛在風波亭被害後,這株柏樹也跟著枯萎,變為化石,僵而不倒達600餘年。後人把這些化石聚集起來,建亭陳列,讓它永遠陪伴著嶽飛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