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幾段化石並不是南宋古柏,是一種鬆柏科植物的化石,其年齡要比南宋古柏大得多,約在1.2億年以上,古生物學上稱為“矽化木”。如果細心觀察的話,還會發現柏樹化石都沒有樹皮,顯得十分光滑。這些柏樹化石在後世還留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太平天國起兵反抗清朝政府,攻入杭州後,不少士兵突然生起病來,由於請醫無效,很快傳染到全軍。忠王李秀成十分著急,但又苦思無計,不覺伏案昏昏睡去。在朦朧中,一陣陰風過後,隻見案前站著一位頭戴金盔、身穿白袍的威武將軍,隻說了“若要兵將身痊愈,請上風波取樹皮”兩句話,用力一推,李秀成驚醒過來。
李秀成回憶夢中的場景,立即派人往風波亭取來樹皮熬藥,眾將士喝了以後果然藥到病除。不久,清軍也得了同樣的病,爭先恐後地取來樹皮熬藥,結果當然是越喝病越重了。所以,老百姓高興地說:“是嶽老爺又顯聖了”。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嶽飛的仰慕之心和懷念之情。
忠烈廟西側舊為啟忠祠,祭祀嶽飛父母及其五子,分別為嶽雲、嶽雷、嶽霖、嶽震、嶽霆,以及五媳玉女銀瓶。
庭園南北各有一條碑廊,共陳列了碑石125方。北廊是嶽飛手書的墨跡刻石、奏折、表章等,最為著名的是《滿江紅·怒發衝冠》詞和嶽飛錄寫的前、後《出師表》等。
南廊為曆代名人憑吊嶽飛詩詞和嶽廟曆次重修的曆史文獻。其中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尖銳地指出宋高宗是謀殺嶽飛的主謀人。
院落東麵照壁上,有“盡忠報國”4個朱紅大字,是明人洪珠所書。請注意這個國字恰恰少了一點,是當時南宋國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寫了這一點。另外,這“國”字也非錯別字,它是我國書法藝術上一種為顧全言語字構架的常見寫法。
庭園中間有一石橋,名為“精忠橋”,過精忠橋便是墓闕,造型古樸,是後來在重修時按南宋的建築風格造的,墓闕邊上有一口井,名“忠泉”。
進墓闕重門就是嶽飛墓園,在忠烈祠的西側,墓道兩側有石馬石虎石羊各1對,石俑3對,正中便是嶽飛墓,墓碑上刻著“宋嶽鄂王墓”,左邊是嶽雲墓,墓碑上刻著“宋繼忠侯嶽雲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
繼忠侯是宋靈宗於南宋嘉定四年追封的,恰逢嶽雲被害七十周年,嶽雲是嶽飛的長子,12歲隨父參軍,作戰勇猛,數立奇功,勇冠三軍,但是最終也和張憲一起被害杭州眾安橋,年僅23歲。
墓道兩旁陳列3對石刻翁仲和兩組犧牲,這最早起源於周禮,說是要驅趕一種叫“方良”的動物,唯有種柏樹和豎老虎才能達到目的。到了秦代有一位將軍叫做阮翁仲,打戰所向無敵,人們為了借助他的勇猛用於守候墓地,所以墓地上才有了石翁仲。
民間還有種說法,馬、羊、虎、狗分別表示忠、孝、節、義。嶽飛具備前3項,但因為他曾鎮壓過農民起義,故嶽飛墓前缺少代表義的狗,看來是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而實際上封建禮製曆來有森嚴的封建等級製度,嶽飛墓地的石人石獸是完全符合宋代儀規的。
墓前還有一對望柱,上刻有一副對聯:
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
墓闕下有4個鐵鑄人像,反剪雙手,麵墓而跪,即陷害嶽飛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4人。
每年的3月24日嶽飛誕辰這天,嶽飛的後裔和附近的百姓就會聚集在嶽王廟,共同緬懷先烈的英魂。
後來,嶽氏後裔向杭州嶽王廟捐贈一尊紫砂嶽飛塑像,塑像采用宜興丁山黃龍山紫砂研製而成,型體高75厘米,寬73厘米,厚29厘米,重達約200多斤,伴隨著嶽飛常守在西子湖畔。
嶽飛抗金救國的功績是永存的,尤其是嶽飛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千秋萬代留傳下去。
【旁注】
甬道 也稱為通道,是指在院落或墓地中用磚石砌成的路,也叫“甬路”。有時候甬道也用來指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
蟒袍 又被稱為花衣、蟒服,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蟒非龍,爪上隻有4趾,而皇家之龍5趾,所以4趾龍為蟒。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繡蟒。婦女受有封誥的,也可以穿。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孫子兵法》 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及《孫武兵書》等,是我國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共有6000字左右,一共13篇,36計。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製置使 我國古代官名。851年始以大臣充詔討黨項行營都統製置等使。北宋不常置,掌籌劃沿邊軍事。南宋設置漸多,掌本路諸州軍事,多以安撫大使兼任,可便宜製置軍事,有四川、江淮、京湖等製置使。其秩高望重者稱製置大使。
趙構 (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在位35年。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誌》,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白鶴 大型涉禽,略小於丹頂鶴,分布於我國、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在我國的文化中,白鶴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象征吉祥長壽,潔白一身體現白鵝純真之雅,也代表著吉祥如意。
李秀成 (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太平天國著名將領。天京變亂後,李秀成被洪秀全封為“萬古忠義”的忠王,他在太平天國後期衰弱的形勢下,在軍事上連連獲勝,中興了太平天國,李秀成也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梁柱。
奏折 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折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它始用於清順治年間,以後普遍采用,清康熙年間形成固定製度。至清亡廢止,曆時200餘年。
墓闕 墓前神道兩側的建築物,它淵源於早期社會建築群入口處的兩側的一種木構建築物。闕的初期用途隻是作為建築群大門口處的標誌,到後來人們逐漸賦予其更多的功能。
嶽雲 (1119年~1142年),字應祥,號會卿,是民族英雄嶽飛的長子,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少年將軍。1142年除夕和父親嶽飛及張憲一起慘遭殺害,年僅23歲。宋孝宗為嶽飛父子平反昭雪,追授嶽雲為安遠軍承宣使、武康軍節度使及安邊將軍等職,並追封為繼忠侯。
張俊 (1086年~1154年),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南宋將領,曾與嶽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四大將領,後轉主和,成為謀殺嶽武穆的幫凶之一,並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
【閱讀鏈接】
嶽飛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嶽飛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嶽飛親嚐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嶽母病故時,嶽飛與長子嶽雲赤足親扶靈柩近千裏,自鄂州歸葬於江州廬山。嶽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複有愛主之忠?”可見他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