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祭祀——嶽王廟2(1 / 3)

英雄祭祀——嶽王廟2

河南開封朱仙鎮的嶽王廟

那是在我國南宋時期的1140年,屢建奇功的嶽飛為了抵禦敵軍,率領“嶽家軍”北伐。宋高宗授嶽飛為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加太保銜,並告訴嶽飛:“卿在前方專心打仗,我不會幹涉軍務。”

“嶽家軍”很快到達河南郾城。嶽飛率輕騎駐郾城,命令各將領分兵出擊敵兵,諸將相繼告捷。

敵軍主帥是金兀術,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名完顏宗弼,足智多謀,驍勇善戰。這次他率軍南下,本想一舉滅掉南宋,誰知遇到“嶽家軍”,自己連吃敗仗。金兀術與諸將商議,以大軍進逼郾城,直接與嶽飛決戰。

南宋朝廷聽到消息,非常害怕,要嶽飛不要輕易出戰。  嶽飛卻看出了金兀術色厲內荏的本質,說:“他們這次已經沒有辦法了!”於是,他命令士兵出戰罵陣。金兀術被激怒了,指揮大軍向“嶽家軍”衝來。

嶽飛命其子嶽雲率騎兵衝入敵陣,並說:“如不打勝仗,先將你斬首!”嶽雲是嶽飛的養子,跟隨嶽飛南征北戰多年,戰鬥中他手握兩支80宋斤重的大鐵椎,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屢立戰功。嶽雲領兵衝入敵陣,一敗敵軍。

金兀術手下有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拐子馬”。這些騎兵的戰馬都披上重重的鎧甲,每3匹馬用繩索相連,作戰時橫衝直撞、勢不可擋,宋軍多次吃到“拐子馬”的虧。

但嶽飛對此早有研究,胸中自有對付“拐子馬”的良策。他命士兵徒步衝入敵陣,不要抬頭,隻用刀砍馬足,砍倒一匹馬,與之相聯的兩匹馬也動不了,笨重的鎧甲和繩索反而成了累贅,這些“拐子馬”很快失去戰鬥力,全軍覆沒。

金兀術見“拐子馬”覆滅,忍不住痛哭流涕地說:“自我起兵多年,全憑‘拐子馬’衝鋒陷陣,戰無不勝,這下全完了!”他又親率軍隊前來複仇,嶽飛奮勇當先,帶領40騎衝入敵陣,再次大敗敵軍,金兀術隻得敗退而走。

郾城大捷以後,嶽飛判斷金兀術不甘心失敗,必定回兵向北攻打已占領潁昌的嶽飛部將王貴,急命嶽雲率軍火速支援王貴,奔赴潁昌。嶽雲到了潁昌不久,金兀術果然到了那裏,王貴與嶽雲合力迎戰。

嶽雲率800騎兵衝在最前麵,兩翼的步兵從左右兩邊掩殺過去,一場血戰過後,“嶽家軍”又獲大勝,並殺死了金兀術的女婿夏金吾和副將粘罕索勃董,金兀術又大敗逃走。嶽飛領兵乘勝追擊。

金兀術逃至離汴京45裏的朱仙鎮後,為了阻擋“嶽家軍”的追擊,構成了防守汴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嶽飛領兵趕到朱仙鎮,不給金兀術以喘息的機會,派將領率北嵬軍,即嶽飛的親兵部隊向敵軍衝。在這次戰鬥中,“嶽家軍”個個奮勇爭先,大敗敵軍。正如《雲麓漫鈔》記載:

韓、嶽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製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金兀術狼狽逃往汴京。郾城、潁昌、朱仙鎮的三戰三捷,讓“嶽家軍”擊潰了金兀術所率的軍隊主力,“嶽家軍”威名遠揚、聲威大震。

當時宋使洪皓在家書稱:“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宋高宗得知朱仙鎮等大捷後,為了求和,竟然在一日之內連發12道金牌,詔令嶽飛班師回朝。

嶽飛精韜略,善運籌,博采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常能以少勝眾,敵軍歎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明成化年間的1470年9月,人們為了紀念嶽飛,就在他生前最後一次戰役的所在地,即朱仙鎮建立起一座嶽王廟。

朱仙鎮嶽王廟占地27畝,坐北朝南,外廊呈長方形,三進院落。經明、清兩代的多次整修和重建,整個殿堂恢宏莊嚴,碑亭林立,刻繪塑鑄,豐富多彩。據《祥符縣誌》引明成化年間的碑記雲:

集嶽廟始建於鄂,再建杭,三建於湯陰,今建於梁城南之朱仙鎮。在鄂者王開國地;王冤白時,已建於杭者王墓存焉;在湯陰者王田之邦;而朱仙鎮者王之功於杭者王墓存焉;在湯陰者王者也。

朱仙鎮嶽飛廟曾吸引了於謙、清乾隆皇帝等曆史名人到此祭奠並留墨。它與湯陰、武昌和杭州嶽飛廟統一稱為全國四大嶽飛廟,享譽中外。

朱仙鎮嶽飛廟原殿前有楹聯曰:

若斯裏朱仙不苑,知當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擊碎你這極惡滔天黑心宰相;

即比鄰關聖猶生,見此間鐵騎南旋,萬民哭留,必保全我那盡忠報國赤膽將軍。

朱仙鎮嶽王廟在後來還進行過多次的修葺,已修複山門、門前照壁和“五奸跪忠”鑄像。廟內以碑碣最為有名,有《道紫崖張先生北伐》、《滿江紅·怒發衝冠》等碑,字體蒼勁奔放,為碑中上品。

【旁注】

招討使 我國古代官名。置於唐貞元年間。後遇戰時臨時設置,常以大臣、將帥或節度使等地方軍政長官兼任。遼北麵邊防官與金沿邊諸路亦常設招討司,長官為招討使,掌統治沿邊各族。元亦常於邊陲地區置招討司,長官為招討使。明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招討司。

金兀術 (?~1148年),即完顏宗弼本名斡啜,又作,、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國名將、開國功臣。有膽略,善射。1142年,宗弼還朝,獨掌軍政大權。1148年,宗弼在上京會寧府病亡。

拐子馬 北宋時左右翼騎兵的名稱。兩拐子或東西拐子即左右翼的意思,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七。南宋嶽珂《鄂王行實編年》稱金軍鐵騎,三人為聯,貫以韋索,稱“拐子馬”。

王貴 (1104年~1153年),相州湯陰人,跟隨嶽飛起兵,是嶽家軍的主要戰將之一。隨嶽飛轉戰各地,戰功卓著。秦檜等人羅織嶽飛罪名時,王貴因受張俊脅迫,參與誣陷嶽飛。嶽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艱難,引咎辭職。病故後宋廷追贈其為寧國軍節度使。

《雲麓漫鈔》 初名《擁爐閑話》,10卷,後並刻為15卷。其內容“記宋時雜事者十之三,考證名物者十之七”。書中有不少資料有助於文史研究,此外考訂天文、地理、名物製度,則往往賅博;搜采方言俗諺,載述詩詞遺文,亦頗多參考價值。

洪皓 (1088年~1155年),饒州鄱陽人,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15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嚐,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諡“忠宣”,世傳洪皓父子四人“一門三丞相四學士”之美譽,皆為正一品。

於謙 (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明成化初年,複官賜祭,1489年諡“肅湣”。明萬曆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碑碣 古人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代大開樹立碑碣的風氣。東漢以來,碑碣漸多,有碑頌、碑記、又有墓碑,用以紀事頌德,碑的形製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後世碑、碣二者往往混用。

【閱讀鏈接】

嶽飛在軍中一直都有“勇冠三軍”的威名,相傳嶽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嶽飛曾經在與敵人作戰時,殺敵將黑風大王。

後來,敵人王善、曹成聚集兵馬,號稱50萬,嶽飛部下隻有800人,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這時嶽飛卻十分鎮定,說:“我給大家破了他。”然後左手拉著弓,右手拿著矛,衝擊敵陣,結果王善部大亂,嶽飛乘勢大敗敵軍。

嶽飛家鄉湯陰的嶽王廟

嶽飛出生於河南安陽湯陰,20歲從軍,率軍抗擊金兵,六戰六捷,讓金兵心驚膽寒。後來被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杭州。

家鄉人民對嶽飛寄予無限的敬仰之情,就在安陽湯陰為嶽飛建立了一座祠堂,稱為“精忠廟”,也稱“宋嶽忠武王廟”,但是人們更加喜歡將之稱為“嶽王廟”。

安陽湯陰嶽王廟坐北朝南,外廊呈長方形。臨街大門為精忠坊,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鬥拱形製九踩四昂重翹。

精忠坊之正中陽鐫有明孝宗朱祐樘賜額“宋嶽忠武王廟”。兩側“八”字牆上用青石碣分別陽刻“忠”、“孝”兩個大字,為明萬曆年間彰德府推官張應登所題,字高1.8米,遒勁端莊,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