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祭祀——嶽王廟2(2 / 3)

穿過精忠坊,便見山門前並排跪著5個鐵像,是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和王俊。5個跪像鑄於明正德年間,均是蓬首垢麵,袒胸露臍,反縛雙手,麵目可憎。人們痛恨這五個背叛民族,陷害忠良的奸佞,將他們鑄成鐵像,長跪嶽飛廟階下,麵皆朝北,與大殿中的嶽飛塑像麵麵相對。

山門對麵,5個跪像之後,是施全祠。施全祠明柱上的楹聯是:

蓬頭垢麵跪階前,想想當年宰相;

端冕垂旒臨座上,看看今日將軍。

這幅對聯充分表達了人們的愛與恨,敬與憎。山門坐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築,兩側扇形壁鑲嵌有滾龍戲水浮雕,門前一對石獅分踞左右,古樸莊嚴。

山門簷下一排巨匾,上書“盡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3塊巨匾,是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手跡。明柱上嵌有文學家魏巍撰書的楹聯:

存巍然正氣;

壯故鄉山河。

施全祠麵闊3間,內懸“宋義烈將軍施全祠”橫匾。後壁上鑲嵌著“盡忠報國”4個五尺見方的朱紅石刻大字。

後來又鑄施全銅像於內,施全身著鎧甲,手舉利劍,怒目握拳,對祠前秦檜等奸黨呈鎮壓之勢。施全像左側,為宋義士隗順像。

在山門內有道儀門,是1825年經過重修之後保存下來的。儀門有三拱,中門兩側置有抱鼓。儀門前兩道高大的碑牆把這裏辟為東西兩個小院,這裏古柏蒼勁,碑碣林立,東有肅瞻亭,西有覲光亭。

院中各有亭子一座,東曰“肅瞻”,西曰“覲光”。在林立的碑刻中,有明清帝王謁廟詩篇,有明代重修擴建古廟勝跡的紀實,更多的是曆代文人學士頌揚英雄的詩詞歌賦。曆代詩詞歌賦石刻尚存近200塊。

穿過禦碑亭,便是嶽廟的主體建築正殿。該殿麵闊5間18.30米,進深3間11.60米,鬥拱型製為五踩重翹重昂,硬山式建築,高10米。體態穩重,氣勢恢宏。

殿門楣上懸有5塊巨匾,分別是“乃武乃文”、“故鄉俎豆”、“忠靈示泯”、“百戰精威”、“乾坤正氣”。其中“百戰神威”和“忠靈未泯”為清帝光緒和太後慈禧所題。

正殿中央為嶽飛彩塑坐像,高丈餘,英武魁偉,正氣凜凜。嶽飛塑像上方所嵌草書“還我河山”貼金匾額為嶽飛所書,其字雄渾激昂,洋溢著嶽飛對收複失地的壯誌豪情。坐像兩側鑲嵌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張愛萍將軍題寫的楹聯:

朱仙鎮血戰喪敵膽,風波亭長恨遺千秋。

正殿四周牆上,懸掛著許多著名書畫家頌揚嶽飛的書畫墨寶。大殿兩側的東西廡中,為嶽飛史跡陳列室。

在正殿的西北隅,是嶽飛生前的部將祠,祠中立有牛皋、楊再興等嶽飛的一批得力部將塑像,生動地再現了他們生前的英武形象。

張憲祠麵闊3間,內塑張憲持槍戎裝像,壁間陳列有張憲生平事跡簡介和表現其“陳州大捷”“陳詞斥奸”的版麵。

嶽珂祠位於正殿東北隅,麵闊3間。祠內有嶽飛孫子、嶽霖第三子嶽珂塑像。壁間陳列有嶽珂的著作部分章節、生平簡介及展現其著書辯誣的版麵。

五賢祠祠內有周同,宗澤,韓世忠及其夫人梁紅玉,何鑄的塑像,他們或師或友,或仗義執言,都是嶽飛一生經曆中的重要人物。

在大殿的後院,是寢殿、嶽雲祠、四子祠、嶽珂祠、孝娥祠、三代祠等。

寢殿麵闊5間,進深兩間。殿內原塑有嶽飛和夫人李氏的塑像,在後來進行修複時,內增塑“嶽母刺字”組塑而改為賢母祠。

賢母內四周壁間鑲嵌有嶽飛手書“出師表”、“滿江紅”、“墨莊”、“還我河山”、“寶刀歌”等碑刻及後人歌頌嶽飛書法讚詞的碑碣近70塊。

寢殿上方懸有著名書法家商向前、沈鵬等題寫的匾額和魏傳統等的楹聯,內陳列著著名的書法珍品《出師表》石刻,有刻石140餘方。

在賢母祠前東廡是嶽雲祠,麵闊3間。祠內有嶽雲手握雙錘戎裝披掛塑像。壁間有嶽雲生平事跡簡介和反映嶽雲攻占隨州,大戰潁昌的版麵陳列。

賢母祠西廡是四子祠,麵闊3間。祠內有嶽飛次子嶽雷,三子嶽霖,四子嶽震,五子嶽霆塑像,兩側壁間掛有四子木刻像、簡介及嶽霖為父兄昭雪的記事。

賢母祠西北隅是孝娥祠,麵闊3間。祠前有卷棚抱廈,祠內有嶽飛之女孝娥蠟像。

孝鵝原名嶽銀瓶,是嶽飛的小女兒,性情剛烈,聽聞父親遇害之後,就想要奔赴朝廷進行申辯,但是因為受到阻礙而沒有達成任何的結果,於是抱著銀瓶投井而死,人稱“銀瓶小姐”又因其死於父難,後人稱為“孝娥”。

三代祠位於嶽飛廟的東北隅,是一獨立庭院。主殿麵闊3間,進深2間。祠內供奉嶽飛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三代的牌位。嶽飛的曾祖父叫嶽成,曾祖母楊氏;祖父叫嶽立,祖母許氏;父親叫嶽和,母親姚氏。

在我國乃至於全天下,嶽飛都是一位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他那同仇敵愾、“精忠報國”的故事世代相傳。而嶽飛家鄉湯陰的嶽王廟,為世人展現了他的重要的曆史功績。

【旁注】

鬥栱 又稱鬥科、欂櫨,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粱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簷的荷載經鬥栱傳遞到立柱。鬥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我國古典建築顯著特征之一。

推官 我國古代官名。唐代始置,於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防禦使、采訪處置使下皆設一員,位次於判官、掌書記,掌推勾獄訟之事。宋時三司下各部每部設一員,主管各案公事;開封府所屬設左、右廳,每廳推官各一員,分日輪流審判案件。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代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代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連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隻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

施全 (?~1156年),南宋義士,因刺秦檜而聞名於世。施全是嶽飛的結義兄弟,武藝不高,然甚是忠勇。嶽飛被害後,於臨安眾安橋刺殺秦檜失敗,被殺。後追封眾安橋土地。杭城十五奎巷之中有施將軍廟,供奉的就是忠心耿耿的施全將軍

硬山式 我國常見的古建築屋頂構造方式之一。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的建築叫硬山建築。

光緒 (1871年~1908年)指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崇陵。

牛皋 (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製。後歸嶽飛,為嶽飛所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嶽飛被害後,牛皋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嶽珂 (1183年~1243年),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人。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南宋文學家。曆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

嶽霖 (1130年~1192年),字及時,號商卿,相州湯陰人,嶽飛的兒子。嶽飛遇害時,嶽霖年僅12歲,宋孝宗皇帝昭雪時,嶽霖32歲。嶽霖廣泛收集父親遺事,其子嶽珂在此基礎上編成《鄂國金佗稡編》28卷、《續編》30卷。

【閱讀鏈接】

嶽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喜歡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呐喊。

嶽飛的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隻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贛西九嶺山宜豐的嶽王廟

那是在1130年左右,嶽飛偕長子嶽雲率“嶽家軍”數度轉戰於江西西部北九嶺山脈南麓的宜豐,征伐金兵將領補顏鐵木爾、馬進等。嶽飛把軍隊駐紮在僅距宜豐東門500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