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東門有一座建於當時的樓閣,稱為“寶書樓”。樓閣高15米,寬11.4米,是石木結構的兩層重簷樓閣,樓有前後兩進,前廳有4個石頭圓柱支撐牌坊,內廳有4方石柱支起木樓。
在當時,嶽飛經常利用歇戰間隙帶著嶽雲及親信巡視鄉村,體察民情。有一天在巡視的過程中,嶽飛忽然看到不遠處的一座民房前,一位老婦正抱著一個昏死過去的六七歲的男孩呼天號哭,忙上前查看原委。
原來,此地連年遭敵騷擾,田地多半荒蕪,加上這一年遭受幹旱,所種有限的一點莊稼幾乎絕收,眾多百姓忍受饑荒,靠啃樹皮、吃觀音土等充饑。
這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已經兩天粒米未進,好心的鄰居大嬸見這孩子餓得可憐,便省下一個小飯團拿給孩子。 懂事的孩子謝過大嬸之後,轉身回家執意將飯團讓給奶奶吃,奶奶不接受,祖孫倆就這麼相互推讓,誰也不肯吃,不久體弱的小男孩餓暈了過去,右手還緊緊握著這個小飯團。
嶽飛聽了祖孫倆的遭遇,既感動更痛心,立即命隨從從帳營裏端出稀飯給祖孫二人充饑,並送給她家一袋糧食。
嶽飛想到還有這麼多黎民百姓忍受著饑餓的煎熬,而軍中糧食也朝不保夕,便遣嶽雲即刻趕往洪州運來大批糧米,在寶書樓附近架起大鍋,煮粥給廣大饑民充饑救急。
隨後,嶽飛又命令官兵利用戰餘時間帶動和幫助百姓挑水補種秋糧,使當地渡過了饑荒難關。獲得收成的當地百姓也自發在寶書樓施粥勞軍,以報答嶽家軍在饑荒時期的救難之恩,於是寶書樓便被當地百姓改稱為“施粥亭”。
後來,宜豐人們為了懷念嶽家父子為新昌“禦災捍患”的功德,就在縣城立嶽王廟以祀之。
宜豐嶽王廟原坐落在宜豐縣城東郊,始建於南宋,1508年重修,1529年夏又重修,1670年再次重修。
重修之後的宜豐嶽王廟為磚木結構,前有門廳,中有廣坪,兩側有環廊,後棟5間。大廳寬15米,總長39米,寬32米,建築麵積1248平方米。
宜豐嶽王廟為紅牆綠瓦仿古建築,廟門立有石獅1對,廟內有精忠祠,前置石馬2座、石人像4座,石獅、石像均為明代天啟年間之物。中場辟有放生池。規模較舊廟更為宏大。
進入廟門,為一大影壁,上麵書刻著嶽飛的詩詞《題驟馬崗》。詩曰:
立馬林崗豁戰眸,陣雲開處一溪流。
機舂水澁猶傳晉,黍秀宮庭孰憫周。
南服隻今殲小醜,北轅何日返神州。
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驟馬崗是江西一地名。清光緒年間刻本《江西通誌》卷50《山川略》雲:“宋紹興間,嶽飛討賊飲馬於此。” 此詩嶽飛自題“四都碓上追曹成至此感呤”。“碓上”在宜豐橋西鄉灣裏村附近,此處有一藍將軍廟,祀嶽飛的裨將藍公。
相傳這位藍將軍是嶽飛的裨將,紹興初年嶽飛追曹成來到四都時,藍將軍手執令旗擂鼓督戰,突然對方射來一箭,正中藍將軍心窩。
藍將軍為鼓舞士氣,忍著劇痛,擂鼓不息,至死屍於田立間不倒。百姓揮淚感戴,建大廟奉祀他,民間並流傳有“企石將軍”的故事。
藍將軍廟後有一岡,叫戰馬岡,嶽飛有感於藍將軍誓死殺敵的精神,在此地題詩一首。宜豐嶽王廟在嶽飛塑像左邊塑有嶽雲像,右邊則塑有中矢不倒的藍將軍像。
宜豐嶽王廟放生池前,有一神奇的烏青石,炎暑時坐其上渾身涼爽。此石原在縣城桂花村樓子上之龍須廟,形如鵝蛋,長1米餘,傳說嶽飛曾坐憩其上。又傳說該石是許真君鎮龍時用的壓水石。
此外,在嶽飛廟中還有明正德年間雲南按察司僉事、邑人陳懷經所撰《新昌縣新建宋嶽鄂武穆王廟之碑記》、新昌教喻姚世所撰《重建嶽王廟上梁文》碑刻各1塊,異常珍貴。
嶽飛在轉戰宜豐期間,在藤橋、橋西進行了兩次大的戰鬥,這裏一直都留有施粥亭、藍將軍廟、聚馬崗、點兵坳、馬踏石等近10處嶽家軍遺跡,民間流傳著許多嶽飛賑災濟困、安撫百姓的善舉軼事。
在宜豐大姑嶺大姑廟附近的小道旁,完好地保存著一塊留有一道深陷馬蹄狀痕的花崗岩石。據傳,這是嶽飛率部轉戰宜豐期間,因其坐騎青龍駒受驚左蹄蹬石而留下的痕跡。
相傳有一天,一路追剿敵軍的“嶽家軍”行至大姑嶺大姑廟附近時,已是傍晚時分。由於這一帶地勢險要,地形不熟,嶽飛下令就地安營紮寨。
晚飯過後,嶽飛顧不得一路行軍勞頓,帶上嶽雲和幾名親信,步行到附近幾戶老表家中打探地勢情況,了解百姓生活。
飽受金兵侵擾之苦的當地老表對嶽家軍大名早有所聞,又親感嶽元帥平易近人,治軍嚴明,對百姓財產秋毫無犯,便將當地山形路況及所了解到的金兵活動習慣等情況和盤托出。
辭別百姓出來,嶽飛跨上親兵牽來的愛馬青龍駒繼續前行,一麵實地察看地形,一麵思索破敵之計。
此時,一輪滿月已高高掛起,抬眼望去,遠山、近樹、岩石、澗流,無不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間聞溪水潺潺,偶聽百鳥驚起,好一幅美妙幽渺的山澗夜景圖。然而,嶽飛哪有心情賞景?想到大好河山被金軍侵犯,黎民百姓遭金兵蹂躪,而自己身負抗金重任,幾天來卻破敵不力。
想到這,嶽飛禁不住仰天一聲長歎,兩腿下意識用力一夾馬背。青龍駒以為主人要衝鋒陷陣,便一聲長嘶,兩前腿一躍而起,不想此時馬的左後掌偏偏踩在了一塊圓滑的石塊上未立穩腳,一受驚失去平衡,整個身子向左邊山坎傾去。
說時遲,那時快!從思索中猛然驚醒的嶽飛往右下用力一勒韁繩,機警聰明的青龍駒就勢奮力踩下前腿,左前蹄重重地蹬在了路旁一塊凸起的花崗岩石上,隻聽得“呼”地一聲,頓見石塊上火光四濺,青龍駒由此穩住了身子,卻把一旁的隨從人員,還有悄悄尾隨目送嶽元帥的幾位百姓個個驚出了一身冷汗。
次日清晨,等到百姓們來看望嶽元帥時,發現“嶽家軍”早已拔營前行。人們發現,頭天晚上青龍駒失蹄之處的花崗岩石上,卻留下了一道深陷的馬踏痕,驚歎不已。
【旁注】
重簷 在基本型屋頂重疊下簷而形成。其作用是擴大屋頂和 屋身的體重,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調節屋頂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簷主要用於高級的廡殿、歇山和追求高聳效果的攢尖頂,形成重簷廡殿、重簷歇山和重簷攢尖3大類別。
洪州 多用於地名,古時江西南昌、河南輝縣分別稱洪州。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命潁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灌嬰率部在今皇城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10裏又84步、辟有6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係南昌建城的開始。宋代開寶年間複名洪州,天禧年間屬江南西路,隆興年間為隆興府。
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我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後盛行1000餘年。
按察司 我國古代官名,是元朝、明朝、清朝(三代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機構,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
花崗岩 地殼主要組成岩石之一,是一種岩漿在地表以下凝結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長石和石英。花崗岩不易風化,顏色美觀,外觀色澤可保持百年以上,由於其硬度高、耐磨損,除了用作高級建築裝飾工程、大廳地麵外,還是露天雕刻的首選之材。
【閱讀鏈接】
嶽飛不僅樂善好施,而且還經常化私為公,用自己的私家財產去補助軍用。有一次,嶽飛命令部下將自己家“宅庫”裏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賜金器”外,全部變賣,交付軍匠,造良弓2000張以供軍用。據史書記載:“嶽飛樂施踈財,不殖資產,不計生事有無。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於私廩”。
嶽飛不但用自己的行動引導眾人的價值觀,還提出“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著名口號,希望能夠改變當時愛錢貪錢這一社會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