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祭祀——名臣廟1
在我國的曆史上,尤其是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擁有經天緯地的治世之才,他們無不為國家傾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生命。這些名臣上定國策,下撫百姓,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為世人做出了表率。
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憂國憂民,關心普通老百姓;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銓,也都是心係民生的良臣;一生盡人臣之力事君的北宋三朝宰相韓琦;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範仲淹等,他們都在人們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人們懷念他們,為他們建立祠堂,曆代祭拜他們。
坐落在重慶忠州的白公祠
那是在818年冬,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皇帝任命為忠州刺史。白居易脫去司馬青衫,換上刺史紅袍,但是心情卻不高興。因為即將任職的忠州是一個偏遠而荒涼的地方,自然環境十分險惡。
為了改善忠州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生活,白居易勸農民努力生產,並且重新製定納稅法,減輕徭役、刑罰,違法亂紀的人漸漸變少了。
白居易勤政為民,以“救生民病”為己任。一天,他準備去城西的龍昌寺與清禪師探討治郡之道,途中遇到一個年輕婦人抱著頭破血流的孩子呼天搶地地痛哭,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淚流滿麵地安慰著她。
白居易停下來問清緣由,原來老者帶著女兒、外孫下山進城,外孫不小心跌落山崖身亡,今年這個地方已經摔死過好幾個人了。麵對傷心欲絕的父女,白居易熱淚盈眶、心如刀絞,摸出三兩銀子叫他們好好掩埋孩子。
道別之後,白居易立即打道回府,一連幾天茶不思飯不想,決定為民開路。
老百姓紛紛捐錢捐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修路期間,白居易經常帶著府吏到工地指揮、設計、查看,而且還在龍昌寺前的巴子台上栽柳、種竹、種花。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幾個月後,一條100多級的“天路”竣工了,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白公路。忠州城男女老少都來慶賀,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820年,朝廷一紙詔書,白居易被提前召回長安擔任尚書司門員外郎。臨走的時候,白居易戀戀不舍特地到開元寺上方台閣題詩留念:
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
回到長安後,白居易總是惦記著忠州,甚至夢遊忠州。忠州人民崇敬他,把他同劉晏、陸贄、李吉甫並稱為“四賢”,在宋代修建了四賢閣以作紀念。
白居易惦記忠州,忠州人民也世世代代沒有忘記他,在他去世後的800多年之後,明代忠州知州馬易從敬重白居易,深知白居易在忠州為官時深受民眾愛戴,遂倡議建祠祭祀。馬易從在倡建白公祠時曾期望:
後之君子,從而恢拓之,與巴山蜀水共長也。
於是,忠州人們於1630年在城西巴台旁為他建造了一座祠堂,今天的人們把它叫做“白公祠”。白公祠於清道光年間的1830年進行了擴建。
擴建之後的白公祠分為兩級台地,臨江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門前一坡兩丈有餘的大石梯,左是參天大樹,右為高聳的棧樓。
登梯之後便是白公祠的大門,大門為三樓四柱3間牌樓,匾額橫書“白公祠”3個字,兩側有一幅楹聯:
遺澤被山川萬民長憶賢刺史;
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詩人。
這幅楹聯道出了萬民心聲。大門左右一對雄獅,為大門平添了幾分威嚴。
進入大門,便見一半圓形蓮池,滿池綠水,生機盎然,與園中花草相映成趣,小小蓮池,給白公祠平添幾分景致。當年白居易在此遊覽之後揮筆寫下了《龍昌寺荷池》:
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
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
進入白公祠西盡頭,是一片珍稀木蓮樹林。木蓮樹生長山穀間,巴民也稱呼為黃心樹。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楊,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四月初始開,自開始謝,僅20天,是白居易在忠州為官時最為鍾情的樹種。
在木蓮樹身上,白居易看到了自身命運的投影,因此題下3首絕句: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
雲埋水隔無人識,唯有南賓太守知。
紅似胭脂膩如粉,傷心好物不須臾。
山中風起無時節,明日重來得在無。
已愁花落荒岩底,複恨根生亂石間。
幾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拋擲在深山。
白居易感歎美麗而哀愁的木蓮樹,類同自己的生命狀態。“雲埋水隔無人識”,“天教拋擲在深山”,道出了他當時的心態。
進入大門右拐為“白園”,門聯“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巧妙地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和號,此聯是白居易逝世時唐宣宗所作挽詩中的兩句。
白園內建有洗墨池,白公銅像,東西兩側用花牆隔開,地勢東高西低。 南麵房舍依坡而建,為船樓建築,其中白居易生平展覽室陳列著白居易的譜係、生活紀年,到忠州為官時的各項政績。
醉吟閣為四柱三層樓,到此可憑欄遠眺,這是一座結構複雜的亭閣,16根圓柱承托1個主樓和4個門樓,可供遊人進出登高望遠。
亭閣正下方是唐代龍昌寺遺址,這裏山勢高聳,得月最先,俯望長江如玉帶,對岸青山茂林,修竹曆曆,坐在順勢而建的長廊裏,習習江風拂麵,涼爽宜人。 後來由於興建水庫,散建境內各處的“國寶”漢闕、全部搬遷放置在了白公祠內。
“漢闕”是漢代存於世的唯一地麵建築,全國僅29座,忠縣就有5座,占全國六分之一強,真是名符其實的漢闕之鄉。
經過闕園拾級而上,便可見因水庫修建而搬遷複建於祠內的明、清古建築關帝廟、老官廟、太保祠。這3座古建築均是忠縣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祠廟建築。為後人追溯忠縣忠義文化和悠久的曆史提供了一個尋蹤平台。
【旁注】
刺史 我國古代職官名。漢武帝時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13部,各部置刺史1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員外郎 我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有“定員外增置”之意。晉武帝始設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郎。明清時期,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清亡後該官職廢除。
絕句 又稱截句、斷句、絕詩,4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代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挽詩 哀悼與祭奠死者的詩。以詩的形式哀悼死者,在我國古已有之。挽詩一般與死者身份、生平相關,抒情為主,以情動人。清代方文《述哀》詩:“誄文既欵懇,挽詩並愁絕。”
漢闕 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閱讀鏈接】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歌語言通俗平易,生動自然,琅琅上口。這是與他平易近人的人格緊密相聯的。
白居易的鄰居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老婦人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白居易每天在家裏不斷地寫詩,寫好了修改過後都會念給老婦人聽,老婦人聽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語言繁瑣時就會說出來,白居易拿回家繼續修改,再念給她聽,這樣直到老婦人沒有意見為止,所以,白居易的詩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有瓊台勝景之稱的五公祠
五公祠位於海南海口瓊山區國興街道海府路,是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兩代被朝廷貶至海南的5位曆史名臣而修建的紀念性供舍。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年間的1889年,雷瓊道台朱采主持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現仍是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