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祭祀——名臣廟1(2 / 3)

五公祠供奉的5位曆史名臣是:唐代名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銓。  他們萬裏投荒,不易其誌,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所以海南人民曆代建祠祭祀他們。

五公祠為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五公精舍等組成,並和蘇公祠、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兩伏波祠及其拜亭連成一片,占地麵積6.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6800平方米。

五公祠為樓閣歇山頂建築,建築風格有鮮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帶有南洋建築的痕跡,也深受嶺南建築的影響。是全麵了解海南曆史、政治、文化發展的名勝古跡,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五公祠正門懸掛著“五公祠”金字匾額,樓上掛有“海南第一樓”,落款署“光緒十五年嘉興朱采”。兩側楹聯寫道:

唐嗟未造,寧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

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斯樓中。

樓內大廳掛“安國危身”橫匾,匾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跡。樓內大廳圓柱掛兩幅楹聯,分別是:

隻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誌;

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於東坡之外,有此五賢,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論;

處南首級中,別為一郡,望煙雲所聚,天涯萬裏見孤忠。

這些楹聯驚天地、泣鬼神,正氣浩然,雄姿勃發,充分表達了五公的高風亮節和剛正不阿的品質及精神。

五公祠建築物古色古香,庭院內卵石鋪路,古木參天,名花夾道,香氣撲鼻,素有“瓊台勝景”之稱。祠內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滿麵思緒。

清代雷瓊道台朱采也是個詩人,他當時修建五公祠時增建了學圃堂和五公精舍,目的在於興辦學堂,講學明道,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據朱采撰寫的《五公祠記》記載:

右側建學圃堂,聘海內碩儒講學其中,又建橫宅一連四間,名五公精舍,為學子研習之地,本道契五公,教興後學之意。

後來的瓊州道尹朱為潮在《重修五公祠記》也記載:

五公精舍仿學海堂例,選全瓊庠生,秀才三十名,研習經史詞章之學,聘寧波郭晚香在學圃堂講課。

朱為潮文中的“郭晚香”是浙江寧波人,晚清著名學者。朱采在增建學圃堂和五公精舍後,向當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推薦聘請郭晚香來海南講學,郭晚香來瓊時帶來了8000多卷古版文獻書籍,置於海南第一樓上,學圃堂就是郭晚香當時講學的地方。

五公精舍和東齋分別是學生和老師的宿舍。  兩廂房均為素瓦紅木建築,典型明清風格。庭園內花木繁茂,四季凝蔭,景色絢麗,環境幽靜。

郭晚香病逝後,五公精舍稱為藏書館,珍藏著郭晚香的遺書。後來曆經洗劫,圖書所剩無幾。後來學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繕一新,陳列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鍾、黎族古代銅鼓、宣德爐等,學圃堂中還陳列有漢代以來的銅鍾和銅鼓等古文物。

五公祠左側是觀稼堂,原名為觀稼亭,椐《瓊山縣誌》記載:觀稼亭建於明萬曆年間的1615年,是一座六角飛簷大亭。“觀稼”兩字,寓意為:觀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畝之意。堂取此名,是為紀念蘇東坡“指鑿雙泉”,造福桑梓鄉裏的豐功偉績。

北宋紹聖年間的1097年4月,東坡被貶海南儋州。他在花甲之年偕小兒蘇過從惠州起程到海口,借寓金粟庵。在金粟庵逗留其間,他發現當地百姓飲用河溝髒水,便實地勘察地下水源,並教導百姓鑿井之法,並親自“指鑿雙泉”,一泉名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現金泉已毀,浮粟猶在。浮粟泉水味甘冽,泉水常冒水泡浮在水麵如粟,故名曰“浮粟泉”。

觀稼亭在明末清初時被毀,1704年瓊州知府賈堂深感觀稼亭對教化當地百姓黎民、思憶先賢豐功偉業具有異常深遠的意義,便在舊址重建。1834年又經擴建,形成為當時海南最大的亭榭。據清人張育春撰寫的《重修觀稼亭記》記載:

亭前為平阪,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東環流而西,兩旁綺麗交錯,阡陌縱橫,士大夫遊息於此,比之裴中立綠野堂,洵城北一名勝。

1889年,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時,又重修了觀稼亭,並改名為觀稼堂。他在《五公祠記》中記載道:

五公祠左附觀稼堂,循舊例藏瓊崖曆代名賢文物遺著。

自朱采重修五公祠後,觀稼堂也就成為海南文人學子品茶賦詩與進行學術交流的地方。

蘇公祠與五公祠毗鄰,祠內陳列一批蘇東坡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池、風亭。

蘇公祠是為了紀念蘇東坡而建的,他北返之後,海南學子經常在他曾借寓過的金粟庵入飲酒賦詩,進行學術交流,懷念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該處題名為“東坡讀書處”。元代在此基礎上開設“東坡書院”,大書法家趙孟頫為之題匾。

東坡書院幾經變遷,至明初毀廢,但遺跡尚存。明萬曆年間的1617年,瓊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並改書院為“蘇公祠”,奉祀蘇東坡與其子蘇過。

清順治、乾隆年間,又對蘇公祠進行了重修,清光緒時期,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時對蘇公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並增建山門等建築,因而蘇公祠基本上都是清光緒年間建修的規模。

蘇公祠山門口陳列的石雕是明代修建蘇公祠時的原物,山門口懸掛明太祖朱元璋讚海南詩句“南溟奇甸”橫匾。蘇公祠正廳陳列著蘇東坡及其子蘇過和學生薑唐佐的牌位。大廳圓柱懸掛朱為潮所撰的楹聯:

此地能開眼界;

何人可配眉山。

蘇公祠的東麵有瓊園,占地10畝,園內有浮粟泉、粟泉亭,以及瓊園中的洗心軒和遊仙洞等名勝。

清著名金石家汪垢為浮粟泉撰聯“粟飛藻思;雲散清襟”,  並將之鑲刻在旁邊。後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龍”兩字。

浮粟泉曆經近千年滄桑,從不枯渴,不論大旱或大澇水位都保持現狀不變。傳說取水之人隻要在井旁用腳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斷的冒出水泡,那麼來年一定會財源滾滾,生活蒸蒸日上。

在很早以前,海府地區的財主和商人每到除夕都會到此踏上幾腳,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並雇用人力或牛車把該水拉回家飲用。後來經研究發現,該水屬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

蘇東坡“指鑿雙泉”之後,瓊州郡守陸公品飲浮粟泉水後,讚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建亭。後來蘇東坡遇赦北返,再借寓五公祠的時候,陸公品  邀蘇東坡為亭命名和賦詩。

遇赦北返的蘇東坡為此亭命名為“泂酌亭”,並欣然命筆,即席寫了《泂酌亭詩並敘》,告訴人們不要僅僅隻是飲用這清泉,更重要的是要從清泉中品出真味來。

明代時泂酌亭被毀,清乾隆年間,瓊州學使翁方綱在原址重建,清同治時期,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該亭。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時的風格。清代海南學者王國憲重刻的《泂酌亭詩並敘》陳列在五公祠碑廊裏。

粟泉亭始建於1612年,在清代時被列為八景之一的“蘇亭蘸翠”。粟泉亭曆代有建修。

瓊園是人們在擴建五公祠時增辟的一組園林古跡群,主要建築有洗心軒與遊仙洞。瓊園兩兩字取:“南溟奇甸,瓊台勝境”之意。

洗心軒是一間亭榭式的古建築,四周辟廊。正門走廊圓柱懸掛著清代瓊州道尹朱為潮主持修建洗心軒時撰寫的楹聯:

一水可曾將耳染,纖塵絕無上心來。

這幅楹聯意義深遠,耐人尋味,它的來源包含著一個傳說。據傳朱為潮修建瓊園時,應如何規劃,同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使他對此一時難以下定主意。

有一天,朱為潮親率同僚到實地勘察地形,  眾官又為此爭論不休,加上正是酷熱的響午時分,使得他煩躁不已。於是,他走到浮粟泉邊,叫隨從取水止渴,並用泉水洗臉清熱。

突然間朱為潮感到大腦豁然一亮,瓊園的規劃在大腦中已清晰成形。他便決定在瓊園建一中心建築,並為之命名為“洗心軒”,以此告訴後人,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到此遊一遊,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煩惱與雜念將遠離而去。洗心軒在後代有多次重建,但是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