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祭祀——名臣廟2(2 / 3)

範仲淹被貶後,曾捐助自家田地1000多畝,設立義莊,將地租用於贍養同宗族的貧窮成員。他給義莊訂立章程,規範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後,他的二兒子範純仁、三兒子範純禮又續增規條,使義莊維持下去。

範仲淹設立的義莊以慈善為目的,建立在獨立財產基礎上,以財產運作來支持慈善,又具有相當的獨立性。這些特點表明,範氏義莊可以被看成我國曆史上一個初具雛形的基金會。

後人敬佩範仲淹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據《長山縣誌》記載,1065年,在同鄉人知縣韓澤的倡議並主持下修建了一座祠堂,命名為“範公祠”。

範公祠地處山東鄒平境內長山鎮城南,孝婦河畔的河南村,坐北麵南,是一組以範泉為中心的古代建築群。雖然這個地方建築麵積不大,但因高下相間,隨勢安排,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確能給人以古色古香、古樸典雅之感。

範公祠左右分立兩碑,左書“先憂”,右書“後樂”,門的兩邊對聯是:

宰相出山中,劃粥埋金,二十年長白棲身,看齊右鄉賢,依然是蘇州譜係;

秀才任天下,先憂後樂,三百載翰卿著績,問濟南名士,有誰繼江左風流。

範仲淹的人生信條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幅對聯對範仲淹一生的經曆和業績作了全麵的概括和評價。

範公祠分前後兩院,前院為大殿,後院為享殿。前院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築,灰磚青瓦,鬥拱飛簷,殿內塑有範公坐像。

大殿前東西兩側,各植銀杏1株,高達10丈。院內還有古槐3株,其中一株樹老幹空,老幹內又生出一株新槐,枝葉繁茂,蔚為奇觀,人稱“懷中抱子”。

後院享殿雕梁畫棟,茂林修竹,清靜幽雅。享殿下有匾額兩塊,一為“長白書院”,一為“菜根味舍”。

範泉位於範公祠的中心,為秋穀群泉之冠。秋穀一帶可稱水鄉,距範公祠不遠,峨嶺東麓有明末大臣張曉“香火院”,亦名“觀音庵”,庵內有清泉,名“觀音泉”,再南有“雙泉”、“沙泉”等。以上諸泉皆已幹涸,甚至遺跡無存,唯有範泉泉水涓涓不絕。

範泉池長6.7米,寬5.4米,深2.6米,四周有石欄為護,在東西欄板上均刻有篆書“範泉”2字。

範泉的泉水自底湧出,甘洌清澈,累累若貫珠,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滿池珠磯,晶瑩奪目,與濟南的珍珠泉有異地同景之感。

範泉中的泉水,湧出後分為3路,一路流入範公祠以南的因園,一路流入範公祠以北的怡園,一路經過後樂橋流入博山城區沿街伏流。當時的範泉水體景觀,可以說是美觀至極,為範公祠平添了無限的風韻。

從宋至明清,文人墨客盛讚範泉的詩不絕於耳。和清的《遊範泉詩》,可以讓人們體味到當年範泉的無限風韻。其詩是這樣描述的:

龍泉之東秋穀口,瀉出寒流漱瓊玖。

誰種長鬆綠蔽天,係雲兩岸垂楊柳。

涼透襟裾署氣微,範老藏修歲時久。

雲間片石讀書台,籃輿直上荊山陡。

平看翠壁夾長川,鳥鳴不見紅塵走。

相逢月色滿山堂,況有清人載鬥酒。

崗南崗化盡桃林,問花開後還開否。

待得春歸約早來,尋真肯負攀枝手。

姿遊何處問高風,千載古人吾尚友。

範泉的西麵是影壁“山高水長”,它始建於明代,是範公祠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影壁為懸山式“一”字形石影壁,上覆石雕冠,下刻須彌石座,四周鑲嵌石框,中間為石刻。

該影壁長3.5米,高2.3米,東麵雕刻“山高水長”4個擘窠大字,潑墨作書筆走龍蛇,遒勁灑脫,它是明代淄川大書法家張中發於明天啟年間的1625年書寫的書法傑作。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大書法家張中發邀請親朋好友到範公祠遊覽名勝賢址,觸景生情,深為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所感動。

張中發在酒足飯飽之後,仍念念不忘範公的高尚情操,於是就地取材,撈取範泉池中的紮草一把為筆,在範公祠內的牆壁上寫下4個大字“山高水長”,其語意是對範公高風亮節的讚揚。

範仲淹曾在頌揚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他曾經這樣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在這個地方又以範公之言,詠詩賦景,讚揚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是相當妥貼的。

當時,長山鎮的有識之士將其複製在影壁之上永久紀念,影壁中“山高水長”4個大字左側的題跋,是大書法家張中發的弟弟張誌發所撰。影壁落成已經有400多年了,但是依舊保護完好。

範公亭始建於明代,原亭坐落於範泉池以南,由於年久失修,早已頹廢。後人整修範公祠時,將範公亭遷建於範泉以北。範公亭重簷八角,曲欄回廊,丹窗朱戶,造型精巧,頗宜體憩。

敬一堂是明代建築物,後來被改為陶琉展廳。山東博山的陶瓷生產,曆史悠久,開始於隋唐,興盛於宋金,屬磁州窯係。世所珍重的絞胎,粉杠瓷代表了宋金時期北方民窯的最高工藝水平。

博山的三彩青釉印花,黑白釉刻花,雨點釉和茶葉未釉的燒製相當精美,產品以日用生活器皿為主。明代洪武初年,博山即為宮廷生產琉璃貢品,清代康熙年間,內務府就從博山招募琉璃工匠進京服役,專門為達官貴人製作飾品。

當時博山生產的琉璃產品主要有:簪花、帽結、珠環等,有白、綠、藍、水晶等花色,後來又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博山美術琉璃廠生產的各種琉璃製品更是獨具特色。

以山東畫派聞名的內畫工藝品聞名於天下,名貴色料雞油黃、雞肝石等雕琢類產品更可謂獨一無二,琳琅璀璨的琉璃精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產品中的奇葩。而範公祠保存的畫作,為世人展示了範仲淹的一生。

在範公祠堂內,設有大型範仲淹故事壁畫,這幅大型壁畫,是根據範仲淹的主要生平經曆創作而成的,它用12幅故事畫,概括地展現了範仲淹的一生。

第一幅上部的畫麵為《出生徐州》,描繪的是範仲淹出生在徐州,即當時的“武寧軍”。範仲淹2歲時父親病逝,他便隨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範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

下部的畫麵為《荊山攻讀》,是表現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的情景。

第二幅《泉邊晨誦》,是表現範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的情節。在當時,範仲淹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他後來在追憶自己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道: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範仲淹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誌,思想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有一次,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範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範仲淹  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神說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內容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

範仲淹不作宰相就作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這幅畫還表現了範仲淹在20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但是他最後還是毅然辭別了母親。

範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晝夜苦學,廢寢忘食,以至於5年未嚐解衣就枕。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

當時範仲淹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饑。一位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就這樣他在應天府書院寒窗苦讀了5年。

第三幅是《進士及第》。經過5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範仲淹於1015年考中了進士,這年他26歲。他做官後,清正廉潔,辦事公正,深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第四幅是《慨然自薦》,描述範仲淹考中進士做官後,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參決權,意誌得不到發揮,才能得不到展示,他就在1022年也就是34歲時,向當時的樞密副使張知白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強國、富民之夢。於是,範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鹽倉帶領廣大災民治理海堤。

在當時,泰州西溪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多年沒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湧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堿地,五穀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3000多戶。範仲淹見此慘狀,非常痛心,便建議修複海堤,為民解憂。

修堤之事得到了朝廷的恩準,於是範仲淹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治水大戰,全長150多裏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災民也陸續返回了家園。範仲淹關心災民疾苦的這一舉動,深得廣大災民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