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祭祀——名臣廟2(1 / 3)

名臣祭祀——名臣廟2

紀念北宋宰相韓琦的廟宇

那是在我國的北宋時期的1008年8月5日,時任泉州知府的韓國華家裏誕生了一個男嬰,韓國華為孩子取名叫韓琦。後隨父韓國華遷相州,遂為安陽人。安陽今屬河南省。

據史料記載,韓琦自幼“風骨秀異”,才智超人。3歲時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稍稍長大即能自立,有大誌氣,“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

韓琦20歲時中進士,做監丞官,錢糧倉庫管理得有條不紊。後提升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討使,和範仲淹同在軍中,掛帥西征,使西夏被迫臣服於宋。由此,“軍中有一韓,敵人聞之心膽寒”的歌謠在邊關到處傳誦。

韓琦名揚天下,更受朝廷器重。於1058年和1061年,先後被宋仁宗拜為副宰相和宰相。

1065年,韓琦被英宗拜為右仆射,封魏國公,1068年被神宗拜為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1039年,北宋王朝麵臨著西夏的不斷侵擾,朝內出現一股屈辱求和的勢力,平民百姓也人心不穩。韓琦針鋒相對,切中時弊地提出了富國強兵的7條建議:

清政本,念邊計,擢良賢,備河北,固河東,收民心,營洛邑。

韓琦強調這7條是當務之急。他還針對當時社會上種種弊端,大膽地提出了在政治經濟上拯救危難的8點改革措施:

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幸,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宮,去冗食。

韓琦的這些建議和措施,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納,使宋王朝轉危為安。當時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歐陽修稱讚韓琦為“可謂社稷之臣矣”。

1043年,宋仁宗對朝政官員進行了調整,韓琦和範仲淹等人輔佐朝政。他們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了10項改革措施: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宋仁宗對此大加讚賞,並將其中大部分內容以詔書的形式頒發全國施行。史稱“慶曆新政”。

韓琦不僅具有高明的政治見解,還有豐富的實踐能力。他在任武康節度使時,在邊境驅走了入侵的敵人,並立石為界,派兵防守。他還爭得朝廷的同意,把邊界的地方劃為禁地,讓軍民共同開墾了由於戰亂而荒廢的河東土地9600頃,不僅解決了這一帶軍隊的糧食問題,而且還救濟了部分饑民。

宋仁宗駕崩之後,由他的養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由於宋英宗年幼有病,韓琦輔佐宋英宗,“兩建皇儲,誠格兩宮”。

起初,皇太後曹氏以宋英宗有病、不能料理朝政為名,行長期專權之實,韓琦便分別做皇太後和宋英宗的工作。

韓琦先對皇太後說:“病本來就是人生的,孩子生病,做母親的怎麼能不容呢?”終使皇太後將大權交給了宋英宗。

然後,韓琦又對宋英宗說:“自古以來,聖帝明王不算少,為什麼獨稱舜為大孝呢?難道其餘的都不孝順嗎?父母慈愛而做兒子的孝順,這是常事,不足稱頌。隻有在父母不慈愛自己時,兒子仍不失孝,才可稱頌啊!隻恐怕你還沒有盡到孝心呀,做父母的哪有不慈愛孩子的呢?”

宋英宗聽了韓琦的話後非常感動,就很快就前去皇太後處請安。從而使兩宮免遭分裂。

韓琦身居要職,大權在握,卻待人忠厚,作風樸實,平易近人,遇事不驚,喜怒不形於色,並且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所以很受下屬尊敬。韓琦每遇恭維,便正色回答說:“這是仁宗聖德神斷,為天下計,還有皇太後內助有力,臣子何輿焉。”

韓琦到了晚年,在任相州知府時,曾於安陽修建晝錦堂,作為讀書的地方,著有《安陽集》等著作。

1075年,韓琦病故,年68歲。百姓哭之甚慟,朝廷也輟朝三日,為他治喪,  並諡“忠獻”。宋徽宗時,又增封韓琦為魏郡王。

河南的安陽即古相州。在安陽老城內東南營街路北的韓王廟,又名韓忠獻公廟,是古相州人為紀念韓琦,於北宋熙寧年間的1068年修建的。元代大德年間的1298年重修,清代推官毛際可於康熙年間的1664年主持重修了大殿。

大殿仍保持元代大梁順彎就勢的梁架結構,是河南省罕見的元代建築梁架。  該殿為單簷懸山頂綠琉璃瓦覆蓋,麵寬3間,長10.8米,深9.6米,高7米,山牆厚0.5米,有4根上角石柱,柱高3.15米,額有花卉彩繪。殿前帶月台,殿內塑有韓王像和童男童女兩侍人像。

大殿梁架為草栿造,鬥拱為雙下昂五彩鬥拱,琉璃瓦沿邊和中心點綴,莊重典雅。另有東西廂房各3間,長8米,深4米,高5米。

韓王廟內存有歐陽修寫的《晝錦堂記》碑及其他碑刻20餘通。其中有一通石碑書刻宋神宗題“兩朝顧命,定策元勳”8個字。晝錦堂是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後院修建的一座堂舍。

晝錦堂內還有“三絕碑”,由北宋大文學家、副宰相歐陽修撰文,大書法家、“一代絕手”、禮部侍郎蔡襄書丹,記述三朝名相韓琦之事跡,大書法家邵必題寫碑額。

韓琦為相十載,  在他的主持下,北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這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由於韓琦上定國策,下撫百姓,人們建祠紀念他,表達對他的敬仰之情。

【旁注】

範仲淹 (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世稱“範文正公”。1043年同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曆時僅一年。後來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逝後諡“文正”。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右仆射 我國古代官名。秦始置,漢以後因之。漢成帝時初置尚書5人,其中一人為仆射,位僅次尚書令,職權漸重。漢獻帝時置左右仆射。唐宋時期,左右仆射為宰相之職。宋以後廢。太平天囯曾設仆射一職。

節度使 我國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宋英宗 (1032年~1067年),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宋仁宗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加諡“體乾應曆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為帝後,任用舊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北宋大治。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在位26年。他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

禮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清末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製的機關。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舒國公,後改封荊國公,故世人又稱王荊公。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等。

【閱讀鏈接】

韓琦在擔任諫官的3年時間內,敢於犯顏直諫,諍言讜議,“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前後七十餘疏”,尤其以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知名。

當時災異頻繁發生,流民大批出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罕所建明”。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無能,痛陳宋王朝80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結果四人同日罷職,名聞京華。他還嚴厲抨擊當時“貨賂公行”、“因緣請托”的社會風氣和“僥幸日滋,賞罰倒置,法律不能懲有罪,爵祿無以勸立功”的官場腐敗作風,建議宋仁宗先從朝廷內部“減省浮費”、“無名者一切罷之”。韓琦痛析時弊,高屋建瓴,宋仁宗對韓琦的意見和建議多數都采納了。

被後世保存完好的範公祠

那是在北宋端拱年間的989年農曆八月初二,北宋武寧軍節度掌書記範墉家裏出生了一個小男孩,範墉給兒子取名為範仲淹,字希文。範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範仲淹為其第三子。

範仲淹在2歲的時候,父親病故了,為了生計,他的母親謝氏帶他改嫁到了山東淄州長山縣的朱氏家中。長山縣即現在的山東鄒平縣長山鎮。

少年時代的範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在這裏,他不分日夜刻苦學習,數年間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有時候發昏疲倦,就用冷水衝頭洗臉,經常連頓稀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終成博學之人。

範仲淹從政後,在宋仁宗時擔任右司諫,又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平定了西夏李元昊的叛亂。後來主持“慶曆新政”,提出了多項改革建議,使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