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商貿 3.
兩宋時期的邊貿外貿
宋代曾經與遼、金、西夏少數民族政權並存。榷場是宋代官辦邊境貿易場所,以通遼、夏、金的互市貿易。榷場有專門的官吏主持和監督,交換各自所需求的大宗商品。宋太宗趙炅時期,宋遼間就已在宋境的鎮州等地設置了榷場。
因受戰爭影響,宋代的貿易方向主要是海洋。所以,宋代設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以及獲得從對外貿易中所獲得的利潤。
在市舶司主持下的兩宋海外貿易,對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的影響也遠遠超過前代,開創了我國在對外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宋代經濟發達,除了與農業、商業政策有關,還與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宋代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當時居於世界的前列,不但在我國曆史上是偉大的,就是聯係整個中世紀世界史,也是極為罕見的。正是宋代特有的農工商政策,致使當時的邊貿外貿與漢唐相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宋初對與遼的互市貿易並未設官署管理,977年初,北宋中央政府在河北路的5個州設“榷場”,與西夏進行香藥、犀牛角、象牙及茶的貿易往來。
宋真宗曾下旨在延州、保安軍設置榷場,宋以繒帛、羅綺兌換西夏的駱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又以香藥、瓷漆器、薑桂等物兌換西夏的蜜蠟、麝臍、羱羚角、柴胡、蓯蓉、紅花、翎毛。
後來又在陝西路、河東路設置榷場,當時商販如織,任其來往,反映了宋夏邊境貿易的盛況。宋夏開戰後,榷場貿易停止,議和後又恢複了榷場貿易。
宋初與遼的關係是時戰時停,榷場也時開時停。991年,宋遼在雄州、霸州、靜戎軍、代州雁門寨,置榷署開展貿易。
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次年即在雄州、霸州和安肅軍三地設榷場,又於廣信軍設榷場,被稱為“河北四榷場”。宋方的貨物有帛、漆器、粳糯,輸入的商品有銀、錢、布、羊、馬、駱駝等。
宋金榷場貿易始於“紹興和議”後的1142年,首先建榷場於盱眙軍,以後又置於光州、棗陽軍、安豐軍西北的花靨鎮。
當時規定,貨物價值在100貫以下的稱為小客。每10人為一保,留一半貨物在宋方榷場,帶一半貨物到金朝榷場交易,並購買金方貨物回宋寄留在榷場後。然後將另一半貨物運往金朝榷場貿易,統一計算往返貨物的總錢數,按十分之二抽息錢歸官府。
所帶貨物價值在100貫以上的商人稱為大客。客商與貨物都隻能留在宋方榷場等候金方客商前來貿易,宋方貨物主要是糧食、茶葉、各種手工業品、書籍及外貿而來的藥材、手工業品等。
1159年,因金入侵,南宋隻保留盱眙榷場,關閉了其他榷場。“隆興和議”後,南宋於1165年複設盱眙、花靨鎮榷場,將原棗陽榷
場移至襄陽府西北的鄧城鎮,光州的榷場設於所屬光山縣北的中渡市,重開宋金榷場貿易。事實上,宋方在榷場貿易中獲利是很大的,北宋與西夏、南宋與金的榷場貿易中的情況也大體如此。
宋的海外貿易自971年後才有了南方的海港,同年設置了第一個海外貿易的一級管理機構,這就是當時的廣州“市舶司”。
後來,宋中央政府於杭州設兩浙市舶司,992年移杭州市舶司於明州定海縣,就是現在的寧波鎮海。其後,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
北宋中期以前,隻有廣州、杭州、明州三地設置市舶司,船舶到達其他沿海港口,都要赴近處的市舶司勘驗。這種做法,顯然不能適應海外貿易日益發展的需要。於是,北宋政府在戶部尚書李常的建請下,於1087年10月,首先於福建路泉州增設市舶司。
北方的密州板橋鎮,是一個內外貿易都興旺的鎮市,北宋於1088年設置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並升為膠西縣。北宋末年,又在秀州華亭縣設置二級機構“市舶務”,後因航道淤塞而暫停,疏浚後複設。此外,鎮江、平江府雖未設市舶機構,但有主管舶貨貿易的稅務監官依市舶法進行管理。
南宋將兩浙路市舶司移至秀州華亭縣,即今上海市鬆江縣。說明上海地區在南宋時,已成為華東地區海外貿易的中心。除本處外,還在臨安府、明州、溫州等設市舶務,後又於江陰軍設市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