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商貿 4.
元代商業的空前發展
元朝由蒙古族人忽必烈建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元朝規模空前統一,對外關係的開拓及暢達四方的水陸交通,為中外商旅提供了商業發展的優越環境。
由於蒙古族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製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
元代商業有空前的發展,與元朝盛世統一南北東西,結束長期紛亂的割據戰爭有重要聯係。其時,我國南北東西都形成了商業發達區。元代商業交通網絡的發達,商業市場的增多,中小商業經營者的增多,使其時人們的商業意識較前代更為濃厚。
元代商品生產有顯著發展,並且這種發展與元代商業政策具體內容相聯。據《元史·食貨誌》、《元典章》及其他眾多史籍加以概括,主要有以下數種:鼓勵通商、減輕商稅、保護商道安全、維護商賈資財。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眾多的農牧業和手工業產品開始商品化。
在元代,有不少土地所有者,利用土地進行商業性的土地經營,開展商品生產。於是大量的棉、麻、絲、茶、糖、糧食等產品被投入市場。就糧食市場而言,不僅在發達的內地,而且在偏遠的漠北草原城市和林等地也出現了糧食市場。
由於農業的發展,以及某些對社會生活發生重大影響的經濟作物種植區的出現,糧食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其時,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依賴商品糧食的供給。
經過商賈將米糧販運至缺糧地區,稻米和麵粉都有出售。北方糧食供應依靠南方,每年由大運河或海道轉運糧食。元代南糧北調規模之大,從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比擬。
在元代糧食市場發展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左右市場的大米商。他們壟斷糧市價格,勢力之大,取利之豐,是前代範蠡、白圭、子貢等不及的。
元時曾負責海運南糧工作的要官朱清、張瑄,是江南首富,《輟耕錄》卷五《朱張》記載:朱、張兩家門庭盛時,田園宅館遍天下,糧倉相望。
他們既然是經營糧運起家的暴發戶,其眾多的私倉中應多儲糧之倉。而這些囤積之糧,正是他們壟斷糧食市場價格取利的重要條件。應該說朱、張二人是元代最大的壟斷糧市價格的大米商。一般的中小米商在糧食市場上是競爭不過他們的。
在元代,糧食轉化為商品,並不僅隻有直接投入市場轉售一途,
它還通過釀酒業實現。從曆史記載
看,其時商品糧除供給城市居民直接消費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用來釀酒,進而使之轉化為飲料類型商品。據記載,元代中原糧食由釀酒之途轉化為商品的量實在是驚人的。
在元代,竹木業、菜園果園業、紡織業以及與紡織業相關的染料作物種植業中的商品生產均有長足發
展。茶葉種植業、桑棉種植業的商品生產也引人矚目。至於景德鎮瓷器、鬆江棉布、杭州絲織品、福建荔枝生產的商品化更為突出,名播中外。
從上述情況中可以隱約窺見,元代商品生產在某些方麵相當發達。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交換的發展,也使元代的商品經濟出現更興盛的局麵。
元政府重農,措施極詳,且又重視至極,但不抑商,這是元代商業繁榮與國內和國外貿易發達的重要原因。元代商業之盛不隻表現於國內貿易領域。在元代,對外貿易也盛極一時。其時對外貿易通過海、陸兩路與亞非歐各國大規模開展。元時絲綢之路,從今甘肅敦煌沿天山南北路往西延伸。又增加了經裏海以北抵達黑海北岸的欽差道。但波斯道依舊重要。伯顏元帥滅南宋後,海道貿易逐漸在元代對外貿易中占據主要位置。原因在於海道貿易地域更廣,運載貨物更多,來往更便捷。元政府對海外貿易是采取積極支持和鼓勵政策的。元代有眾多的
海外貿易港口,有遠比宋朝細密的海外管理規章,且放任主義的色彩極濃。這種情況集中體現了元政府對外開放的經濟國策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