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貨幣兌換的基本業務外,寧紹幫的錢莊業充分利用了上海國際國內貿易中心的優勢,創造性地發展出我國特色的商業彙票體係,在內外貿易之間,將外國金融資本和我國的貿易市場,整合成一個靈活而有效的彙兌平台。

五口通商之初,洋行進入上海采購我國土特產並銷售外國工業製成品。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就是對我國的供貨商和采購商缺乏商業信任。采購我國商品擔心付款後收不到貨,銷售外國產品害怕發貨後收不到款。

寧紹幫的錢莊抓住了這一巨大的商業機會,創造出了“莊票”這一彙票工具,從而促進了國內國際貿易的迅猛擴張。

寧紹幫所發明的莊票是由華商向錢莊申請“以貿易為基礎”的5天至20天兌現的彙票,采購洋行貨物時,即以莊票支付。

洋行一般不信任華商,但對於錢莊,特別是有實力的錢莊,還是相當認可的。其原因在於洋行普遍采用的買辦製度。

買辦不僅對當地錢莊的實力非常熟悉,而且一旦出現意外必須承擔責任。如果到期華商不能支付貨款,則錢莊負責向洋行墊支,然後錢莊再去找華商算賬,也可由錢莊向洋行直接支付,再向華商收款。

這樣一來,洋行的貨好賣了,錢莊簽發的莊票是要收利息的,於是擴大了錢莊的利潤並增加了新的業務。華商則獲得了短期融資,擴大了業務量。

這是一個三全其美的金融創新。而且,這些莊票的持有人可以在很多錢莊或外國銀行進行打折貼現,隨時得到現金。

清德宗末年,有某絲棧虧本50多萬兩倒閉,涉及40家錢莊。當時恰逢年尾,銀根一緊,市麵驟起恐慌,不少商家因周轉不靈而關門。於是錢莊放出之款不易收回,竟有半數錢莊被迫停業清理。

接著,又發生貼票風潮。當時有個協和錢莊,首創貼票辦法,以高利吸收存款。凡以現金98元存入者,付給莊票一紙,半月後即以該票往收現金百元,這叫“貼票”。

一般家庭主婦向錢莊貼票的甚多。有人見此法吸收存款甚易,紛紛開設貼票錢莊,在石路、寶善街等處,開設至七八十家之多。

開始信用尚好,後因仿行日多,利息日高,貼票額也日钜,終於發生到期不能如數兌現的情況。於是,市民持票擠兌,凡是經營貼票業務的錢莊,幾乎全部傾覆。

其餘錢莊因提款關係被拖累倒閉的也為數不少。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宣統帝在位期間,橡皮股票風潮又席卷錢莊業。

後來,橡皮股票風潮餘波尚未平息,人心不定,商業凋零,上海的錢莊業終於式微了。之後,錢莊雖還有過短暫的發展,但隨著銀行的興起,錢莊在上海金融業中的地位已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