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質庫 5.
兩宋當鋪業複興
我國古代的當鋪行業經過了唐代和五代十國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豐富的經驗,於是,在兩宋時期,當鋪行業複興,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兩宋當鋪業分為僧辦、官辦和民辦,呈現出勢均力敵的局麵,經營的方式和範圍更為多樣化。在抵押物的種類上,物品的範圍也有所擴展。兩宋當鋪業的發展,標誌著我國古代的當鋪行業走向成熟。
當鋪經營在兩宋時期成為一種正式行業,這一點在《宋會要輯稿》中就可以表現出來,其中的“刑法”條款就有對這個行業的規定,並稱這個行業為“典當質庫”業。這說明,此時我國已經開始用“典當”兩字作為當鋪經營這個行業的稱呼了。
兩宋時民間對當鋪的稱呼也能體現當鋪的特點。當時的北方人將以物“質”錢的行為叫作“解庫”,而江南人則叫“質庫”,對於寺院開辦的當鋪叫作“長生庫”、“普惠庫”。
在這個時期不僅出現了專門的正式行業稱呼,而且還出現了曆史上最早的行業招幌,即廣告。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對麵的巷中有一家當鋪,當鋪的門口掛出一個大大的“解”字招牌,這就是當鋪的標誌和廣告。
能夠證明當鋪成為一個獨立行業的,還有當鋪“行業製服”的出現。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杭城風俗,且如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束,皆有等差。質庫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帶。”
這段話是說:依照風俗,當時的士農工商,百行百業,行業製服都是有特色和差異的,當鋪掌事的裝束應該是穿皂衫、角帶,並以布條束住頭發的。
如果說孟元老的記載隻是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已,那麼,在宋高宗趙構時期,朝廷的敕令更有說服力和法律效力。
當時,朝廷為了融通資金,救濟流亡,穩定社會,偏安江南,采取特殊措施鼓勵典當業發展。
當時朝廷規定:凡是開設當鋪的人,可以授予“朝奉郎”的官銜,躋身仕途,並且可以穿著皂衫、角帶、不頂帽的裝束,還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這種優厚的待遇,不僅說明當時的朝廷支持當鋪的開設和發展,也說明代朝廷認可了這一行業的行業製服。
當鋪行業出現僧辦、官辦和民辦的形式很早。這三種形式在宋代得到了大的發展,終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首先來看僧辦當鋪。這一時期的僧辦當鋪可以用“複興”兩字來形容。自南北朝以來,曆朝曆代的封建君主和百姓幾乎都篤信佛教,寺院經過了這百年的蓬勃發展,在財富的積累上可謂是登峰造極。
寺院當鋪在資金的來源上,有民間資本借貸給寺院,支持寺院當鋪行業的再度興旺發達。
據《夷堅誌》記載,建昌的官員範荀,為了娶妻,借貸1萬錢給資聖寺的長老用來作為開設當鋪的資本,以賺取利息。由此可見,在宋代官辦和民辦當鋪已經頗為發達的情況下,寺院的當鋪經營活動也複興起來,並十分活躍,成為當鋪行業的一個重要部分。
和僧辦當鋪一樣,官辦當鋪也是兩宋當鋪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官府經營的當鋪叫“抵當所”或“抵當庫”。北宋時,官府還特設了一項費用,叫作“公使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作為經營當鋪的資本。
民辦當鋪也是兩宋當鋪行業中的一股主要力量,這一時期的民辦當鋪可以用“繁榮”兩字來形容。據記載,宋代廣南西路化州城,是一個很偏的地方,然而,在這裏當鋪就有10戶之多。
宋代當鋪行業的經營資本呈現出官辦、民辦和僧辦三足鼎立之勢,而且由於朝廷的鼓勵和支持,這個時期官辦當鋪的發展非常迅速,一時形成官辦當鋪遍布各地城鎮、市集的景象。
在宋代,能到當鋪進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銀、珠、玉、錢、貨外,有時甚至還包括奴婢、牛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勞動
人民則多以生活用品作為抵押。
除此之外,抵押物還出現了“穀典”,即用五穀抵押在當鋪裏換錢,以解燃眉之急,這樣就可以達到資金融通的目的。在糧食收獲之際,穀價相對低賤一些,商人將買回的糧食作為抵押物典當給當鋪,然後再用所得的錢再去收購糧食。
而對於當鋪而言,收取穀物收益也是十分豐厚的:一方麵,能在反複贖當之中賺取利息;另一方麵,又能在當期之內轉手倒賣糧食,獲得差價。
總之,對於交易的雙方都有利可圖,實在是雙贏,所以“穀典”很受歡迎,後世的當鋪也紛紛仿效,穀物在此後也成為重要的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