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讀書人經過科舉或捐納,即取得候選官吏的資格。但要取得實缺,需在吏部衙門等待輪補,常常住京經年。等得到一官半職,來京所帶銀錢也都用盡。於是,置辦上任的行裝,向部吏贈送禮物,以及雇車、帶傭人,需要一大筆款項,也隻好向賬局借貸應付。
賬局方麵除抽收扣頭,收取高利外,有時還需要貸款人的證件,特殊
比如江寧知府善慶欠京債本銀4500兩,利上滾利,本利合計積至5萬餘兩,債主是北京恒太成賬局。經兩江總督陶澍和江蘇巡撫林則徐奉旨審理,善慶革職,回京候補。
賬局對候選官吏放款,收費大大超過典當鋪,是賬局利之10倍的生意。因為賬局不需要有形的抵押品,隻以無形的信義抵押的緣故,所以利息比較高。
賬局對官吏放款,一來賬局不熟悉官吏;二來官吏也與賬局無關係,為了降低經營風險,於是京城興起“拉纖”之徒,也就是專做介紹的人。拉纖者多為遊手好閑者,這種人消息靈通,了解某官本月得選何缺,需借債若幹,在官吏與賬局之間拉纖,說合事成,於賬局利益中分成,或者多收扣頭。這也是扣頭多的原因之一,也可叫交易成本高。
賬局對官吏放款的收費分3個層次:一是借款先講扣頭,並按官缺距京城遠近定扣頭多少,近者扣頭少,遠者扣頭多,有九扣、八扣、六七扣、四五扣,甚至倒二八扣不等。借銀1000兩,實則隻付給900兩,或六七百兩,或200兩,這就是“創立短票名色”;二是要按名義借銀數,支付3分或4分的月息;三是3個月或6個月“轉票”收複利,即驢打滾利。
官吏借款分兩種,一是月選新官赴任花費借款;二是在職官吏借款。對官吏放款,利息率高。特別對月選新官放債,不僅利息高,還要講扣頭。比如九扣,就是發放貸款的90%,並且貸款的利息是以複利計算,滾利得算。
由於多層的折扣,所以三四年後,千金之本,算至二三十倍;或借數百金,未幾而積至盈萬。在這種情形下,那些無力償還貸款的官吏很無奈。由於這個原因,社會輿論對賬局評價不高。
從乾隆至道光一個多世紀的《清實錄》和文人日記中,多記載賬局對官員放債之事,而對其向工商業貨款記載不多,且多充滿惡評,原因正在於此。
其實,官員借貸是憑其官缺為依據的,沒有抵押和擔保。賬局的這一項放款利率比傳統的金融機構典當高,這是因為,典當是質押放款,經營風險低,賬局是信用,經營風險高,因而賬局的利率中必須有彌補這一高風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