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過記憶暗河的潛望鏡(1 / 2)

穿過記憶暗河的潛望鏡

青春悅讀

作者:梁雪波

“往事如駛離的大船,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正在相互告別,相互辨認。”很多年前,一位流亡異國的詩人曾以這樣的詩句表現了在時光流逝中一種返身回望的姿勢,其中關於時間、記憶、自我之間意味深長的關係十分契合英國著名作家巴恩斯的小說主題。巴恩斯於2011年獲得布克獎的小說《終結的感覺》即講述了一個漸入人生終旅的老人從時間暗河返身回望的故事。“年輕的時候,你一定認為你可以預想到歲月會帶給你的苦痛和淒涼。你會想象自己也許會孤單、離異、喪偶;孩子們都長大疏遠你,朋友也相繼離世。你還會想象自己地位不如從前,無所欲求——更無人欣賞。你可能會想得更遠,想到自己走向死亡,到那時無論有多少人陪伴,都隻能獨自麵對。所有這些都是一味向前看。而你做不到的是向前看,想到自己站在未來的某一點回望過去,去體會歲月帶給你的新的情感。比方說,你發現,當你的人生見證者日漸減少,確鑿的證據也隨之減少,因此,對當下和曾經的你也就沒有那麼篤定了……”在這部小說中,巴恩斯以英國作家所特有的智慧與深度,融入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它既是一次對成長、愛情、死亡之謎團的探查,也是關於時間、記憶、老年、曆史、傷害與寬恕,以及敘事藝術的沉思。

《終結的感覺》敘事者是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老人托尼。在小說第一部分,托尼回憶了他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學生生活。高中最後一年,富有學識的艾德裏安加入了托尼和另兩位同學組成的鐵三角團體,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哲學、詩歌、曆史、性,也互相調侃戲謔。他們經曆了同學羅布森自殺事件的震驚,當時托尼等人還有點兒漫不經心,而艾德裏安卻援引了加繆的話,“隻有自殺才是唯一的真正的哲學問題”。畢業後他們各奔東西,後來托尼與維羅妮卡相戀,但在維羅妮卡家度周末的經曆讓托尼十分不快。倆人分手後,維羅妮卡成了艾德裏安的女友,為此,托尼給艾德裏安寫了一封信,“祝他好運”,並決定將兩人永遠逐出他的生活。但是不久就傳來了艾德裏安割腕自殺的消息。後來托尼與瑪格麗特結婚,生有一女,之後又離婚。幾十年的時光一晃而過。在第二部分,一封來自維羅妮卡母親的遺囑打破了托尼平靜的晚年生活。為了要到艾德裏安的日記,托尼不斷與維羅妮卡接觸,於是也開始了自己的尋找之旅,往日的時光碎片一再地閃回,直到維羅妮卡受不了托尼的糾纏,拿出了當年他寫給艾德裏安的那封信,托尼從中一下子目睹了一個十分不堪的被遺忘的自己:粗鄙、醜陋、邪惡。這使他長達四十年的記憶和在記憶重溫中確立的價值大廈分崩瓦解——“曾經年少的我回頭來驚醒現在年老的我”——“時間不是在報複他們,而是在報複我”。

《終結的感覺》是一部時間之書、記憶之書,在故事的演進中,巴恩斯時常借助托尼之口進行關於時間和記憶的思考。“時間先安頓我們,繼而又迷惑我們。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實我們隻是安然無恙而已。我們以為自己很有擔當,其實我們十分懦弱。我們所謂的務實,充其量不過是逃避,絕非直麵”。在巴恩斯看來,時間既有客觀時間,又有主觀時間,客觀時間猶如洶湧的大河一去不複返,而主觀時間則像戴在手腕內側的表盤,緊靠脈搏,這一私人的、隱秘的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它以你與記憶的關係來衡量。但是,記憶本身是否可靠?它是否會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而篡改了事實,或者有選擇地遺忘?托尼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習慣於自我開脫,以為時間不是顯影液,而是溶劑,會自動消解掉生命中的過錯與傷害,未曾想在追索日記下落的過程中遭遇到一個“昔日的我”,遭遇到“新的記憶”的突然襲擊——“那一瞬間仿佛時光回轉,那一時刻仿佛江川倒流”。也就是說主觀的時間改變了客觀的時間,在那猝然相遇的一刻,時間發生了反轉、折回、逆流。小說自始至終都沒有披露艾德裏安日記的詳細內容,因為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經曆了“遺囑事件”的老托尼在悔恨中深切地感悟到時光裏的悖論:“年輕時,我們為自己憧憬著不同的未來;年老時,我們為他人編撰不同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