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過記憶暗河的潛望鏡(2 / 2)

記憶的不可靠性,巴恩斯正是要指出這一點。就像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所寫:記憶跟隨我們,像善變的蜥蜴。但如果以為小說通過托尼的三角戀故事僅僅將思考停留在個人記憶的層麵,顯然低估了巴恩斯的睿智。事實上在小說第一部分即討論了曆史的真實性問題,有人說曆史是勝利者的謊言,有人說曆史是失敗者的自欺欺人,有人說曆史是一塊生洋蔥三明治,其中夾雜著激烈而重複的內容,而艾德裏安則認為,“不可靠的記憶與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產生的確定性就是曆史”。這無疑是一種自相纏繞的悖論式的解答,是玄學化了的曆史觀。實際上,記憶分為個人記憶和共同記憶,個人記憶隻擁有對過去的局部、零碎的記憶,並不全然可靠,它還需要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記憶碎片進行校驗、拚合,才有可能接近完整的曆史真相。而“記住自己的過錯”,這本身包含著一種道德責任。所以,在巴恩斯筆下也隱含著關於記憶之倫理的思考。不過對小說家來說,給出一個關於曆史或記憶的確定性答案並非他的任務。真正讓巴恩斯著迷的,與其說是“.卡爾提出來的問題:曆史是什麼?”不如說,是如何透過記憶暗河的潛望鏡審視曆史自身的編織,並將這種編織術巧妙地應用到敘事文本上。

正是遵循這種“寫作的倫理”,曾經出版過多部偵探小說的巴恩斯再次顯示出他懸念大師的技藝,在《終結的感覺》中把一個普通的故事寫得撲朔迷離,扣人心弦。而最精彩的則是“不可靠敘述”的運用。“不可靠敘述”、“隱含作者”等概念由布斯於1961年在《小說修辭學》中首次提出,並成為當代敘事學研究的一個中心議題。布斯這樣界定可靠敘述與不可靠敘述:“言語或行動與作品常規(指隱含作者的常規)相一致的敘述者是可靠的敘述者,否則是不可靠的敘述者。”托尼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在最初是令人同情的,包括他一再為自己的失敗所做的辯護:“我覺得我有一種生存的本能,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也許就是維羅妮卡所說的膽小吧,但我稱之為溫和。”由於隱含作者始終保持沉默,甚至讀者會不由自主地忽略了托尼的敘述所存在的視角局限,而對他的溫良無害產生理解和信任。直到那封信曝光,另一個麵貌的托尼突然呈現出來,顛覆了讀者的閱讀慣性,使得前麵所有的敘述都變得可疑起來。“不可靠敘述”的運用,由於敘述者所說的和隱含作者在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使敘事產生反諷的意味,從而使小說主題得到深化,並形成一種強烈的文本張力。

巴恩斯無疑是當代炙手可熱的小說大師之一。代表作如《福樓拜的鸚鵡》《10 1/2章世界史》都有令人驚豔的表現。《終結的感覺》是巴恩斯的第十一部小說,這一年他六十五歲,將小說中的人物托尼也設定在相仿的年齡,也許是有深意的,表明步入老年的作家開始更多地思考晚年的問題:關於記憶、關於責任、關於未知、死亡,以及“浩大的動蕩不安”。而這些思考無不帶著強烈的畫麵感和鮮活的氣息:閃閃發亮的手腕內側,拋進水槽的平底鍋升騰起蒸汽,從高樓下水道一瀉而下的精子團,六束追逐的手電筒光線照射著波光粼粼的潮水……這些事件或意象代表了一種深度瞬間,它們擺脫了時間的直線運動,與故事情節建立起相互間的關聯,並反複交織出現,它們凸顯出小說將時間和記憶作為中心題旨的寫作意圖,並同時構成了另外一個與此呼應的隱秘主題:托尼在重現的時光中獲得了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而作家借助文本的編織,在與虛無的搏鬥中再度因寫作而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