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以樹的棘刺、鳥類的爪子釣魚。

古代的釣魚方法很多,有竿釣、下臥釣、甩竿和滾鉤釣等。不同的季節,釣魚的地點也有差別,故有“春釣邊,秋釣灘,夏季釣中間”的漁諺。

用網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漁網的發明很早,據有關史料記載,網是伏羲氏看見蜘蛛結網後受到啟發而製作的。《易·係辭下》載,伏羲氏“做結繩而為網罟”。

最初的網既用於捕鳥獸,又能捕魚。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關於網的記載。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網捕魚的字形。在秦漢以前的古籍中,已經提到多種網具和網的結構,據載有的網具已有很長的網綱,有的相當於後來的大拉網。

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發明以假魚引誘真魚的方法。這種以形象引誘的方法,比餌誘法經濟得多。過去東南沿海地區捕撈墨魚的時候,漁民多在潮水到來之前,先劃船入海,以長繩牽引數十個魚簍,每個魚簍裏盛一個牝墨魚,潮水淹沒後,牝墨魚發出嗚叫,墨魚聞聲而至,潮水退後,再收簍取魚。這種誘法是利用物異性相吸而發明的。

古代燈光誘魚也經常采用,一般在捕魚、捉蟹,都點燃火把為號,魚、蟹見光而至。這是利用魚、蟹的趨光性,用光引誘的方法捕魚。

魚筌捕魚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魚筌是以竹編製的,呈圓錐形,尖端封死,開口處裝有一個倒須的漏鬥。使用時,將其放置在水溝分岔處,魚可順水而入,但因倒須阻攔,而不能出來。

魚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就出土一件魚筌。說明幾千年前,長江下遊的原始居民已經開始運用魚筌捕魚了。

西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捕捉鱔魚、泥鰍時,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來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裝一個有倒須的漏鬥,夜間放在田壟之間,魚能進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

陷阱捕魚也被采用過。陷阱是以籬笆或土石築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東北鄂倫春族的“擋亮子”就是這種方法。

鄂倫春人根據魚類“春上秋下”的遊動規律,在小河岔口處築一個開口,然後安置一個較大的口小腹大籃筐,無論是魚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能進入,有進無出,人們可以“甕中捉鱉”,一次能捕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魚。這類方法流傳的時間長,采用的人多。

把野生的鸕鶿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我國為最早。據我國文獻

記載,在《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誌》裏,均有鸕鶿能入水捕魚,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使之捕魚的記載。

據古書記載,馴養鸕鶿捕魚,大概起源於秦嶺以南河源地區,此地三國以後開始推廣鸕鶿捕魚。這要比日本於5世紀始用鸕鶿捕魚的記載要早得多。

綜上所述,人類的捕魚技術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魚生活在水中,捕撈難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是盡力斷絕其生存條件。

因此,捕魚方法既采取了若幹狩獵方法,也有不少新的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