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漁業 4.
不斷改進的魚鉤和魚竿
魚鉤和魚竿是從事釣魚活動的專用工具。它是人類在長期的釣魚過程中逐漸發明的,並且隨著釣魚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得以改進。因此,魚鉤和魚竿的製作突出地反映著古代釣魚技術的發展水平。
魚鉤是獲魚的直接工具,在竿、線、鉤、漂、墜、餌中,與餌一樣,發明得最早,改進得最多、最快。竿釣的發明,是因為魚有自衛能力,不肯近前,於是人們在釣魚實踐中發明了竿釣。
魚鉤在我國最早使用的是獸骨或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鉤和微彎鉤,稱之為魚卡。其兩端呈尖狀,磨得鋒利,中間稍寬,並磨出係繩的溝槽,或鑽有穿釣線的小孔。
魚卡是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產物,全國各地均有發現,僅遼寧大連長海縣的廣鹿島和大長山島的遺址中,一次就發現36枚;黑龍江新開流新石器時期遺址中也出土了7枚。江蘇連雲港出土了用蚌殼磨製的直鉤數十枚。
到了新石器晚期,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彎鉤,有倒刺和無倒刺兩種骨製。有獸骨截斷單獨磨成的,有用禽骨磨成的,禽骨堅韌鋒利。但磨成彎鉤很困難,於是揀細而堅利的磨成帶倒刺的鉤尖部分,然後綁在另一節作為鉤柄的骨頭上,成為綁製彎鉤。這些彎鉤原是用麻絲或曬幹的腸衣綁製而成魚鉤的。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已會用手綁製打結,製造出了細膩的勞動工具,其智商已遠遠超出所有靈長目動物。
從直鉤到彎鉤是釣魚工具的一大進步,直鉤隻起到“卡”的作用,鉤橫卡在魚嘴裏,如果直接提上岸,多數會脫鉤。
有時卡的不是地方,或卡的角度不對,魚嘴一活動,頭一扭擺,鉤會從魚嘴裏脫出,魚逃之夭夭。而彎鉤就可避免這些缺點,隻要鉤尖鋒利,線、竿牢固,釣者又有一定的擒魚、遛魚、抓魚本領,一般的魚是難以逃脫的。
直鉤到彎鉤是一大進步,從無倒刺彎鉤到有倒刺彎鉤又是一大進步,由於當時釣具粗放,在沒有發明魚竿之前,是用手拽棉、麻搓製的捕魚線,或動物腸子曬幹加工製成的魚繩,魚鉤的角度、鉤彎的角度、柄的長短,還是不夠科學實用。因此,彎鉤無倒刺的骨製鉤還是易跑魚。
在考古挖掘中,發現離現代年代越近的新石器時期,氏族社會晚期,所製作的魚鉤越精細而科學,有倒刺的魚鉤也越來越多。
鉤的形狀也逐步有講究,不僅有短柄,也有長柄,龍門的寬窄也有區別。鉤尖的彎度,鉤的形狀也不同,以適應釣取不同的魚類和運用於不同的水域。
倒刺鉤大大降低了脫鉤率,對於當時隻求將魚釣上來食用說,是生產上的一大進步。這也為後世製作各種型號的魚鉤奠定了基礎。
在有些墓葬中,還發現一些石鉤和玉鉤。雖然曆經幾千年,仍舊可看出其精心磨製的痕跡。這些鉤都較魚鉤大而重,鉤尖也鈍。原來 這些鉤是沒有使用的痕跡。
有些人的墓葬中以金屬殉葬為主,也夾雜些這種石鉤和玉鉤,也是從未使用過的。有的酷愛釣魚,逐步使釣魚從純生產型上升到娛樂型,釣魚取樂。
製造這種石鉤、玉鉤就是為了欣賞,表示自己的愛好和身份。有些銅製鉤和鐵製鉤也做得十分精巧,也從未釣過魚,其作用也是欣賞娛樂。
骨魚鉤的出現,是釣魚曆史上的偉大創舉,而金屬魚鉤的問世,表明我國古代釣魚活動已經由手工磨製進入由金屬冶煉的新時代,這不僅是釣魚事業的一大進步,更說明這個活動已大步跨入文明時代。而最典型的就是,青銅的使用在釣魚活動中體現出來。是誰最早製作銅鉤已無史可考,但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銅魚鉤已有3500年。
古代的魚竿產生於何時、何地,已無跡可考。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魚鉤後,僅用藤蔓、棕櫚、腸衣等作線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