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的材料不外乎樹枝、蘆葦、竹、荊條之類,總之可以延長手臂使鉤拋遠施釣的長而輕的植物,似乎都用過了。竹竿又輕又堅韌,古代似乎每地均有所用,而且一直流傳下來。

魚竿正式在史籍上出現,是2500年前的《詩經》。其《衛風·竹竿》詩中有一句的意思是說:我用又細又長的竹竿啊,在淇水邊釣魚。這是魚竿的最早記載。

另外,從繪畫上看,五代時的《雪漁圖》、宋代的《寒江獨釣圖》、明代的《秋江漁隱圖》、版畫《子陵釣圖》、清代的《江山垂釣圖》,以及清代的彩色年畫《漁歸》和版畫《蜀江得鯉》等,都描繪有獨根細竹竿做的釣竿。

用其他植物枝幹做釣竿的也不少。《列子·湯問》篇說,有個人以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竿,糧食為餌,到大河邊去釣魚。

這裏說的荊條,是無刺的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光滑柔軟,堅韌不易斷,可以作釣竿,也可做抽打人的鞭子。古有“負荊請罪”之說,也有用荊條來做筐的,用途很廣。

用多種隨手可得的植物枝幹作釣竿,是為了釣到魚而發明的臨時工具。待到釣魚上升到娛樂階段,釣魚為了享樂,不免要在竿子上做些文章,使其既美觀又適用。比如在竹釣竿繪上或刻上美麗的花紋圖 飾,使竿具有觀賞價值。

南朝梁學者劉孝綽《釣魚篇》中有“銀鉤翡翠竿”之句。鉤用銀子製作,釣竿上嵌以翡翠寶石,多麼漂亮。難怪後來用的釣竿都漆得紅綠相間,十分好看,這也是傳統留傳下來的習慣。

我們的祖先在連續不斷的釣魚實踐中,還發明了拋竿。拋竿的特點是長線短竿釣,運用繞盤的機械原理,將鉤拋遠以釣取大魚,以繞盤可以收放線的特點卸去大魚的巨大衝擊力,有效地防止線斷竿斷,而將大魚穩穩地擒獲。這是我國釣魚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飛躍。

因拋竿是將木或竹製盤圓輪裝在手柄處纏線收放,因此古代稱之為“輪竿”;又因它的原理是將戰車的曲軸運用到釣竿上,故又名“奔車”。

拋竿的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有兩種:

一種是輕巧小輪,有4齒的,也有6齒的,輕小,繞線少。有的能轉動,有的不能轉動,按在竿的中部前方,其槽內放線少,一般15米左右。這種輪竿多用於坐在船頭或深水磯頭釣魚,還是手竿釣,不可拋鉤擲遠,所以還稱不上是拋竿。

還有一種是竿上有過線環、竿柄上方有絞盤的輪竿,古稱釣車。其原理及運用與今天的拋竿,或稱之為海竿、甩竿已一模一樣。

到了清代,已有關於延繩釣的詳細記載,《古今圖書集成》更有大量涉及釣魚內容的敘述。

延繩釣是指釣具通過幹線上間隔相同的支線連結釣鉤,具有幹線長而支線多和釣捕範圍廣的特點。為便於操作,釣線平時整齊盤放在籮、夾等容器或夾具裏。每籮幹線長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有的可達千米以上,用以懸垂支線數十根至數百根。作業時,幹線少則數籮,多則數百籮連接使用,並通過浮、沉子等裝置,使幹線沿水平方向延伸,保持在一定的水層。幹線上通常還有適當數量的浮標,便於識別和管理。作業方式有定置式和漂流式兩種,前者用錨、沉石或插竿等固定,可在流急和狹窄的漁場使用;後者隨流漂移,適宜於在寬闊的緩流水域作業。為了釣捕不同水層的魚類,延繩釣還有浮延繩和底延繩的區別。

延繩釣在釣漁具的捕撈生產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用於淡水作業時規模較小,且多屬定置式;海洋中作業的延繩釣有大、中、小型之分。延繩釣有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兩種形式。簡單的機械操作隻備立式或臥式起釣機1台,比較完善的則已實現放釣、起釣機械化,有的還安裝了能收容全部幹線的卷線機。

這些都表明,我國的釣魚曆史源遠流長,經驗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