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漁業 5.
豐富的漁業文獻
我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漁業經濟問題有過許多論述,
編輯著作了豐富的漁業文獻。反映了當時的漁業狀況,指導了當時及後世的漁業生產,在我國古代漁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漁業文獻中,比較著名的有《陶朱公養魚經》、《閩中海錯疏》、《種魚經》、《漁書》、《官井洋討魚秘訣》、《然犀誌》、《記海錯》、《海錯百一錄》。這些文獻,都是研究我國漁業發展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漁業的大發展。
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漁業文獻。早在《詩經》、《爾雅》等古籍中,就有有關漁具、漁法和水產經濟動植物的記載。
漢代以來,隨著養魚業和捕魚業的進一步發展,這方麵文獻日益增多,多散見於筆記、農書和方誌之中。在水產品利用方麵,也從食用發展到藥用,這在曆代著作中均有所反映。至明清兩代,漁業文獻趨向係統性,產生了很多專門著作。
主要有《陶朱公養魚經》、《閩中海錯疏》、《種魚經》、《漁書》、《官井洋討魚秘訣》、《然犀誌》、《記海錯》、《海錯百一錄》等。
《陶朱公養魚經》原書已秩,後是從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輯出的。學術界一般認為該書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所著。範蠡晚年居陶,稱“朱公”,後人遂稱之為“陶朱公”,故本書又名《陶朱公養魚經》、《陶朱公養魚法》、《陶朱公養魚方》等。
《陶朱公養魚經》現存400餘字,總結了我國早期的養鯉經驗,以問對形式記載了魚池構造、親魚規格、雌雄魚搭配比例、適宜放養
的時間,以及密養、輪捕、留種增殖等養鯉方法,與後世方法多相類
似,是我國養魚史上值得重視的珍貴文獻。
《閩中海錯疏》是明代屠本畯寫的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布的著作。這書是他任福建鹽運司同知時寫的,成於1596年。
該書是現存最早的水產生物區學誌。在海產動物、貝類動物、淡水養殖業、魚類、醫藥學、農學、動物學方麵,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海產動物方麵,《閩中海錯疏》有許多新發現。鰮是一種名貴的金色小沙丁魚,明以前不見於記載,此書卻對它作了描述。
福建地處浙粵之間,有些海產動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對福建海產動物的描述,多用浙東沿海所產的加以比較,因此,《閩中海錯疏》可視為中國早期的海產動物誌或海產動物專著。
屠本畯通過對海產動物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海洋動物形態生態知識。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頭魚頭略呈方形;虎鯊頭目凹而身有虎紋的形態特點;對真鯛、橄欖蚶、結蚶等海產動物形態的描述也很具體。根據所描述的特點可以鑒定到種。與福建地區現生種類基本相符。
在貝類動物方麵,屠本畯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泥螺在7至9月間產卵,秋後所采是產過卵的個體,所以肉硬且味不及春。當年孵出的螺個體小,肉眼不易看見,第二年春季長到穀粒大小,至五六月開始繁殖。
從屠本畯對泥螺自然繁
殖的描述來看,反映出他對泥螺的生態習性已有清晰的認識。他還觀察到棱鯔在深冬時卵巢和精巢充滿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產卵。到春天魚排精產卵後,即體瘦而無味。這種對魚生殖期的認識,在養細業上有參考價值。
書中對某些海產動物的內部器官也有敘述。如指出章魚腹內有黃褐色質,也就是肝髒,有卵黃。以上都說明在16世紀時,我國人對海洋動物的觀察和認識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在淡水養殖業方麵,明代淡水養殖業已相當發達,在《閩中海錯疏》中也包含一些有關的資料。如記載肉食性的烏魚時指出,在池塘 放養魚之前必須清除池塘中的烏魚。
書中還介紹了福建地區飼養草魚和鰱魚的方法:農曆二月從魚苗養起,先到小池,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大池,用青草喂養,九月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