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魚的成長而更換魚池,當年可從魚苗養成商品魚。草、鰱混養時,鱧魚必須清除的經驗,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也反映了明代池塘養魚的進步。

《種魚經》又名《養魚經》、《魚經》,作者是明代南京吳縣人黃省曾。書成於1618年之前,是現存最早的淡水養魚專著。《種魚經》分為3篇,第一篇述魚種,第二篇述養魚方法,第三篇內容較少,主要記載海洋魚類的性質及異名。重點內容在第一篇和第二篇。

在第一篇魚種部分,記載了天然魚苗的捕撈及養殖方法,青魚、草魚魚秧的食性,鰱魚魚種養殖中要注意的事項。其中所見明代鬆江府海邊的鯔魚養殖,是我國鯔魚養殖的最早記載。

在第二篇魚方法部分,對於魚池建造,主張二池並養。其好處有可以蓄水,可以去大存小,免除魚類受病泛塘等。池水不宜太深,深則缺氧,水溫低不利魚類生長;但池塘正北要挖深,以利魚受光避寒。池塘環境要適應魚類生長的需要,指出池中建人造洲島,有利魚類洄遊,促進魚類的成長。環池周圍種植芭蕉、樹木、芙蓉等植物,也有好處。

對於魚病防除,科學地指出魚類聚集的不可過多,否則魚會發病;池中流入堿水石灰也會使魚得病泛塘。強調餌料投喂要定時、定點,要根據魚類生長階段及食性投喂。還指出不可撈水草喂魚,以防 夾帶魚敵入池。

《官井洋討魚秘訣》是一本記述福建官井洋捕大黃魚經驗的書,發現於福建寧德縣。官井洋為海名。可能是老漁民口述經驗,他人記錄而成。

書中專講官井洋內的暗礁位置以及魚群早晚隨著潮汐進退的動向。正文第一部分,講述官井洋18個暗礁的位置、外形、體積和周圍環境等。

第二部分講述官井洋裏找魚群的方法,分別敘述在早、汐、中潮時分魚群動向。最後一部分講述捕魚中應注意事項。內容極為詳細,是一本很有實用價值的魚書。

《然犀誌》由清代李調元所著。他曾任廣東學政,此書即是他任此職期間寫的,成書於1779年。記述了廣東沿海淡水魚類、貝類、蝦、蟹、海獸、龜、鱉等,共90餘種。《叢書集成》收有該書。

《記海錯》記述的是山東沿海水產動植物。作者是清代郝懿行,他考察山東沿海魚類資源之後,寫成於1807年,刊行於1879年。

由於作者是訓詁學家,所以書中引用了許多古籍進行考證:本書收入作者的《郝氏遺書》中,另外在《農學叢書》中也可找到。

“海錯”一詞原指眾多的海產品。該書記述了山東半島常見經濟魚類、無脊椎動物以及海藻等49種,一一注明其體形特征,並考辨其異名別稱。這部《記海錯》是古代山東唯一一部專門辨識海洋生物的專著,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海錯百一錄》作者是清代郭柏蒼,是一本比較全麵的福建水產生物區係誌。寫成於1886年,現存有成書當年的刻本。書分為5卷,卷一記漁,卷二記魚;卷三記介、記殼 石;卷四記蟲、記鹽、記海菜;卷五附記海鳥、海獸、海草。

記漁記述漁具漁法;記魚主要記述福建沿海經濟魚類,也包括某些淡水種類;記介、記殼石主要記述蟹類,也包括琅瑞、盆等;記蟲、記鹽、記海菜主要記述福建海產貝類;記海鳥、海獸、海草主要記述海淡水蝦類,也包括海參、沙蠶等無脊椎動物,還記述各種海藻。本書中所錄大抵皆是言之有據,能經得起考證的。當然,有些解釋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書中所述奇聞頗多,亦頗有趣。如對“占風草”的記載,說此草可預報台風,在天氣象預報的古代,亦不失為一則具有科學價值的資料。

除了上述漁業專著外,宋代傅脆著有《蟹譜》,上篇輯錄蟹的故事,下篇係自記,明代楊慎著有《異圖讚》,收錄魚的資料。兩書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