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曆代典籍中也時有記載。後來華北地區,在棗樹開花時仍有用竹竿擊落一部分棗花的做法,群眾稱為“打狂花”,其實就是古法的延續。

《齊民要術·種棗篇》還說在農曆正月初一,用斧背雜亂敲打棗樹樹幹。據說,不如此則棗開花而不結果。以後曆代農書中也常提到用斧背敲打樹幹,可使韌皮部受到一定的損傷,使養分向下輸送受阻,從而集中供給果實的生長發育。

對於果樹的防凍防霜,古籍中記有多種多樣的措施。例如《齊民要術》記載,在黃河中下遊栽培石榴,每年農曆十月起,需用草纏裹樹幹,至次年二月除去;栽培板栗,幼齡時也要如此;栽培葡萄,每年農曆十月至次年二月間,采用埋蔓防寒。

宋代的《鬆漠紀聞》載,有在高緯度的寒冷地區,栽培桃、李等果樹,創造了埋土防凍的人工匍匐形栽培法。

史籍中記載的果園防霜的方法主要是熏煙,其次覆蓋。熏煙法最早見於《齊民要術》,其後曆代典籍中也有涉及。

在江蘇太湖洞庭東西山栽培柑橘,冬季極寒時,也要應用熏煙以防霜雪。荔枝的耐寒性次於柑橘,尤其是幼齡時,根係入土尚不深,更易罹霜害,所以宋代蔡襄在《荔枝譜》中指出,幼齡荔枝在極寒時要覆蓋或熏煙以防寒。

杏是一年中開花最早的果樹,特別易罹晚霜為害,因此,唐代《四時纂要》、明代《群芳譜》等不少典籍都提到,杏園在花期要注意及時應用熏煙以防霜害。

對於果樹的病蟲害防治,古籍中也記有多種方法。《齊民要術》指出,冬季可以用火燎殺附著於果樹枝幹上的蟲卵、蟲蛹。

唐代《酉陽雜俎》中記有人工鉤殺蛀蝕果樹枝幹的天牛類害蟲;《橘錄》介紹了用杉木做木釘,用來堵寒蟲的方法。

宋及宋以後的典籍中則提出,可用硫磺或中草藥,如芫花或百部葉等塞入蟲孔中殺蟲。有的古籍還提到地衣著生在柑橘樹幹,會奪去柑橘枝葉上的養分,要及時用鐵器刮除。

《南方草木狀》和《酉陽雜俎》等文獻,記有華南一帶的柑橘園中放養黃猄蟻以防治蟲害的方法。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生物防治蟲害的最早記載。

到了清代,這種黃猄蟻也被用來防治荔枝的蟲害。當時廣東省一些地區的果園中在放養黃猄蟻時,還用藤、竹為材料,在樹間架設蟻橋,以利蟻群往來活動,消滅害蟲,市場上也有整窩的黃猄蟻出賣。

古代果實的采收標準依果樹的種類不同而異。例如棗,宜在果皮全部轉紅時采收。過早采收者,因果肉尚未生長充實,曬製成幹棗,

皮色黃而皺;果皮全部轉紅而不收,則果皮變硬。

再如君遷子,按《齊民要術》記載,宜在經霜後,果皮變為赤黑色時采收;過早采收,則味澀,不堪食用。

又如柑橘,據《橘錄》記載,在重陽節時,果皮尚青,為求得善價,固然可以采收,但若要味美,應以降輕霜後再采收為宜。

雖然果實的采摘標準因果樹的種類而異,不過古人也曾概括了一條總的原則,即:果實應及時采收,過熟不收,則有傷樹勢,影響來年的結果。

果實的具體采收方法,也是依果樹的種類而異。例如棗,用搖落的方法。柑橘,用小剪,蘋果剪蒂下果。對樹型高大的橄欖,典籍中曾提到可用鹽擦樹幹,或在根部鑿洞,納入食鹽,可令其果實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