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栽培、品類的變異和增加,是與異地和異域不斷引種有關。最早的大規模異地引種就是前述的漢武帝上林苑。以後曆代的引種,連綿不斷。

晉代植物學家嵇含編撰的《南方草術狀》,記載了生長在我國廣東、廣西等地以及越南的植物。其中的茉莉、素馨等即從波斯引入。

唐代尚書左仆射李德裕曾將南方的山茶、百葉木鞭蓉、紫桂、簇蝶、海石楠、俱那、四時杜鵑等花木引種在他的洛陽別墅平泉莊內,共有各地奇花異草70餘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將蘇州白蓮引種於洛陽、廬山杜鵑引種於四川忠縣。

牡丹原盛於洛陽,宋以後隨著異地引種栽培,安徽亳州、山東曹州崛起成為牡丹著名產地。菊花原產長江流域和中原一帶,從元代起,漸向北方引種,直至邊遠地方也種菊花。

花卉種植中利用無性繁殖較普遍。宋代詞人王觀的《揚州菊藥譜》指出:“凡花,大約三年或二年中一分。不分則舊根老硬,而侵蝕新芽,故花不成就。”但分株不可過於頻繁,“不分與分之太數,皆花之病也”。

《花鏡》指出:“一切草木,分各按其時,栽能及其法,則長成捷於核種多矣。”分株的標準要看根上發起小條。對於大的樹木移植,須剪除部分枝條,以減少水分蒸騰,並防風搖致死。

扡插的要點是“必遇陰天方可動手,如遇連雨,則有十分生機”。插時須“一半入土中,一半出土外。若扡薔薇、木香、月季及諸色藤本花條,必在驚蟄前後”。

有關花木的嫁接技術至宋代才有記述,以後逐漸增加。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敘述牡丹的砧木要在春天到山中尋取,先種於畦中,到秋季乃可嫁接。據說洛陽最名貴的品種“姚黃”一個接頭可值錢萬千,接頭是在秋季買下,到春天開花才付錢。

嫁接的技術性很強,並非人人會接。北宋的周師厚在《洛陽花木記》中指出,在接花法中,砧木與接穗皮須相對,使其津脈相通。北宋水利學家沈立《海棠記》提到當時洛陽的接花工以海棠接於梨樹可以提前開花。

清代有人以艾蒿為砧木,根接牡丹,使牡丹越接越佳,百種幻化,名冠一時。

對於花卉種子繁殖,宋時已注意到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花木要改用有性的種子繁殖,因為自然雜交所結的種子,後代容易產生變異,再從中選擇,便可獲得新的品種。南宋詩人陸遊在《天彭牡丹譜》中提到當時花戶大抵多種花子,以觀其變。

對種子繁殖的土壤肥料要求,正如《花鏡》所說:“地不厭高,土肥為上。鋤不厭數,土鬆為良。”下種的時間因花卉而異。下種的天氣宜晴,雨天下種不易出芽,但晴天下種後三五日內最好有雨,不雨要澆水。果核排種時必以尖朝上,肥土蓋之。細子下種,則要蓋灰。

宋時蘇州一帶花農已知道識別梅的果枝和徒長枝,采取整枝、摘心、疏蕾、剪除幼果等方法,使花朵開多開大。

《花鏡》認為,對整枝的修剪方法要看花木的長相:枝向下垂者,當剪去之。枝向裏去者,當斷去之。有駢枝兩相交者,當留一去一。枯朽的枝條,最能引蛀,當速去之。冗雜的枝條,最能礙花,當擇細弱者去之。粗枝用鋸,細枝用剪,截痕向下,才能防雨水沁入木心等。這些修剪方法,俱切實用。

治蟲防蟲是花卉栽培中必不可缺的環節。防治害蟲的措施記載,初見於宋代,至明清而益完備。

《洛陽牡丹記》提到牡丹防蟲的方法:“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白蘞末一斤和之。蓋牡丹根甜,多引蟲食,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

還指出如果花開得變小了,表明有蠹蟲,要找到枝條上的小孔,“以大針點硫磺末針之。蟲既死,花複盛”。可見宋時使用的藥物治蟲有白蘞、硫磺等,種類較少。

到明清時,藥物種類大為增加。光是清代《花鏡》中提及的植物性藥物有大蒜、芫花、百部等,無機藥物有焰硝、硫磺、雄黃等。此外,還有采取物理方法如煙熏蛀孔、江蘺粘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