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演繹 1.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
那是遠古的時期,人們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聚居在一起生活,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在人們勞動和協作的過程中,為了便於交流,人類開始有了語言。
最初,人們的語言隻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來表達一定意義。但是,這隻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
隨著人們交流範圍的擴大和交流內容的豐富,最初形態的口頭語言就顯露出許多缺陷了。口頭語言說完馬上就消失了,無法保存或記錄下來。
還有,口頭語言還受到人體發音器官的局限,不能直接且清晰地傳達到較遠距離,聲音的穿透力小,影響範圍很小。要是想擴大語言的傳播範圍,就必須經由第三者的轉述。
但是,語言在轉述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義的偏差或信息的損耗,這就會嚴重地影響人們語言傳播活動的深入發展,不能滿足人們追求文明進步而擴大交往的願望。為此,必須發明一種可以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係統,以突破口頭語言的時空限製。
在那個時候,人們每天的生產活動大多是打獵,並把打來的獵物用繩子一個個地串著或拴著,人們逐漸發現,打的獵物越來越多了,繩子上用於拴獵物的結就越多;獵物打得越少,繩子上用於拴獵物的結就越少。
於是,人們也開始在繩子上打上數量不同或形狀各異的結來表達特定的意義,這就產生了結繩記事。
後來,人們就在石塊或石壁上描畫一些事物的具體形貌,用以表達一定的意義。比如,在魚多的溪邊放上畫有魚形的石塊,就是告訴別人此處有魚可捕。還有,在獵物多的地方也放個相應的東西,來表示這裏的獵物很多。
至黃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叫倉頡,黃帝非常喜歡他,因為他頭腦靈活,記憶力非常強,所以黃帝就讓他負責史官的事。
倉頡做了史官之後,由於事情太多了,他的記憶力就不夠用了。每天那麼多的事情,他根本沒有辦法將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清晰地記下來。他開始采取結繩記事的辦法,但是他一天最少的時候也要使用3根繩子,每根繩子上都會有幾十個結。
後來繩子不夠用了,倉頡又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文明的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在這時遠不能適應需要了。
特別是黃帝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弩、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這時,倉頡也開始想辦法用什麼東西來記事又快又準呢?
有一天,倉頡看到鳥獸的腳印留在地上,清晰可辨,特征明顯,
這便觸發了他的靈感。
他靈機一動,就模仿著在地上用小棍畫了一些生活中常見動植物的大致模樣或某些具有獨特形狀的部分麵貌,然後他再請別人來辨認這些圖畫所指代的具體事物,別人看完後,也很快地就能辨認出了這些圖畫所代表的事物。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於是,他按照自己的心意所想用符號拚湊成幾段,他拿給別人看,經他解說,人們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倉頡的嚐試獲得了初步成功,他把這種方法向旁人推廣,得到了人們的認同,漢字就這樣誕生了。
漢字的發明在當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傳說倉頡造字時,天空下著像粟一樣的密雨,地上的鬼神感到自己的尊嚴被冒犯了,並為此整晚地失聲痛哭。
其實,漢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它產生的確切年代仍是一個曆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