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寶帖 1.
三希寶帖分別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快雪時晴帖》是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
14.8厘米,4行,28字。《中秋帖》為東晉王獻之書紙本,縱27厘米,橫11.9厘米。《伯遠帖》是東晉王珣書寫的一封信,屬於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厘米,橫17.2厘米。
1746年,清代乾隆帝得到《伯遠帖》,將其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藏於養心殿,合稱為“三希寶帖”,並禦書匾額“三希堂”,從此《三希寶帖》名譽天下,被後世學書之人奉為圭臬。
王羲之作《快雪時晴帖》
那是東晉時候,春寒料峭的一個早晨,太陽剛剛給大地送來了縷縷陽光,照著正在抽發嫩芽的樹木和小草,生物從冬季中開始蘇醒,天與地之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晨的陽光暖暖地照耀在田野之上,微風陣陣,輕揚揚地吹拂著 地麵。驚蟄異動,萬物複蘇,天地間是那麼的清涼幹淨又充滿著生命的躁動,陽光是那麼的溫馨和煦,充滿無私的愛意。
過了一會,輕風停了,太陽罩上了一層光暈,但依然明亮,天上卻下起了霏霏小雪,雪花在空中零零散散地飄落,如絲如縷,雪花落在地上很快就融化了,化成了水靜靜地滋潤著醒來的樹和草,這一切變幻莫測的景象顯得那麼悄然無聲又匪夷所思。
怎麼就下起雪來呢?這奇異的景色令人感到詫異
而興奮,太陽在天空之中依然光亮,怎麼雪照樣下著呢?真是陽春白雪啊!又過了一會,雪越下越大了,大片大片的雪飄落下來,如絮如團,把大地裝點得白皚皚的。
陽光在白雪的映照下,顯得紫紅紫紅的,銀裝素裹,仿佛是人間仙境一般。這時的人們早就脫下了冬天的棉襖,看起來十分的輕便,大家在雪地裏玩得特別開心,大人賞雪景,小孩追逐著,玩著雪,到處顯得生機勃勃的。
雪花紛紛揚揚,到晌午的時候,雪下得越來越小,很快就停了。這時天空和煦的陽光照著雪後的大地,這天地之間更是美妙至極。
陽春白雪,一向是曆代文人墨客們的最愛。特別是魏晉時期,文人墨客們更是以追求陽春白雪的文風為時髦,詩人盛讚陽春白雪,畫家描繪陽春白雪。這場天地間的陽春白雪,把這些文人墨客們的興致推向了高潮。
這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賞雪歸來,他看著眼前和風淡蕩、雪竹琳琅的美景,感受著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他是意猶未盡。
回到屋裏,王羲之看見桌上的紙、筆、墨、硯,特別是他看見硯裏研好的墨一點沒有凍結,在雪後明亮陽光的照射下閃著墨光溢溢時,他興高采烈,隨手拿起紙筆,開始揮毫,一時間筆如龍蛇在紙上遊走。
王羲之,生於303年,字逸少,號澹齋,琅琊臨沂人,就是後來山東臨沂人。在14歲的時候,他的家族幫助晉王室南渡建立了東晉王朝,同時他的家族也成為東晉政權中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王羲之從小跟隨他大姨媽衛夫人衛鑠學習書法,他後來學習東漢草書書法家張芝的草書,正書又學習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楷書書法家鍾繇的書法,他是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
王羲之在16歲的時候,被太尉郗鑒相中為東床快婿,他擔任了秘書郎,後由征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
345至347年,王羲之擔任江州刺史時,他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
坡,名曰“新城”。他在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
王羲之的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在當時是人們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他擔任江州刺史後,隨後又擔任了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人們都稱他“王右軍”。後來,他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為官了。
不再為官的王羲之,更是自由自在了。他時時高朋 相約,隨興所致,表現了一個文人的放縱不羈。今天的陽春白雪,更是激起了他的滿腔熱情。
王羲之提起筆來,他要將自己心中的喜悅傳達給遠方的摯友,將這份快樂與摯友一起分享。大筆一揮在紙上寫下了: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王羲之寫罷,他提筆從頭至尾念了一遍,不覺感歎起來。本來是朋友托辦的事情,可是卻一直沒有結果,他感到不好向朋友交代,想起來此事內心就惆悵不已。
陽光照在王羲之這件短劄上,顯得字字墨亮。他在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時,終於說出了他長時間鬱結心裏的話,並要寄給遠方的朋友,他想朋友是會理解他心情的,因此他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