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劄以行書寫成,末 行的“山陰張侯”,就是王羲之的朋友,就是收信人的名字。那時用素紙卷寫信,紙麵朝外,隨寫從右端隨卷,卷時仍是字麵朝外。寫完時,後邊留一段餘紙裏在外層,題寫收信人。這種寫法,一直延續到明代。短劄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

王羲之這件書跡,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芒,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閑,具有不疾不徐的情態。

後來,明代著名鑒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悠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他還認為,元代著名楷書書法家趙孟頫就受到這件書跡的影響。詹景鳳還指出,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芒外露,通過比較,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從書體上講,短劄雖短短20餘字,卻顯其和諧中妙合造化的意境,於行書中帶有楷書筆意。前後兩次的“頓首” 作連筆草書,在第二行的“果為”也作了連筆。

的確,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就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分,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

短劄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

如果隻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

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短劄與王羲之行書的典型風格有著很大區別,著重表現在用筆尤為圓潤,提按頓挫的節奏起伏 與彈性感較平和,而且結體以正方形為主,十分平穩飽滿。

從短劄風格講,書法勢巧形密,意疏字緩,用墨清和爽朗,濃淡適宜。用筆圓淨健勁,頓挫起伏的節奏與彈性感是較平和的。結體以正方形為主,平穩飽滿,時斂時放,能含能拓,寓剛健於妍麗之中,寄情思於筆端之上 。

此帖以圓筆藏鋒為主,神態自如,從容不迫,起筆收筆,轉換提按,似山蘊玉,雖不外耀鋒芒而精神內涵,骨力中藏,而其平和簡靜,從容中道而以韻勝的書風成為晉人之書的明顯特色,一直都被人們視為書法珍品。

後來,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的《麓山寺碑》與《李秀碑》的體勢、筆法,都是學習王羲之此帖書法的。此帖在唐初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賜給丞相魏征,後來又傳給唐朝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

在宋初時候,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被銅山著名書法家蘇舜元和著名政治家蘇舜欽兩兄弟所得。蘇氏世代為宦,收藏宏富,僅此帖就有3本。

北宋著名書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通過交換,從而獲得了一本書 帖。宋代著名太學博士劉涇通過交換獲得了一本書帖。

宋徽宗的宣和內府也曾收藏此帖,《宣和書譜》著錄中都有此帖的目錄。南宋初年,王羲之此帖被高宗內府收藏。

此帖在流傳到元朝內府的時候,當時的大書法家趙孟頫得知這一消息後,請求元朝皇帝允其觀摩。趙孟頫在得到允許後,在1318年,他以“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製誥、兼修國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趙孟頫的跋:

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流傳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曆代寶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見真跡,臣不勝欣幸之至。

元朝當時著名官員劉賡、護都答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都紛紛題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王羲之此帖書法精品書文並茂,明代著名戲曲、散曲作家李日華撰文《六研齋二筆》記載:

晉尚清言,雖片言隻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後人所能道,右軍之高風雅致,豈專於書邪?

元朝時,此帖先為一位張氏所收藏,後進入到元內府中。

到了明代,此帖由一個叫朱存良的人收藏,後由賣畫者售與明朝著名詩人王穉登,以後又轉手到晚明有名的書畫收藏家吳國廷和劉承禧。此帖其後又被明末清初大臣馮銓所收藏。

此帖在流傳過程中,前後分別有南宋“紹興”,金章宗完顏璟“明昌禦覽”,南宋宰相、太師賈似道“秋壑珍玩”等鑒賞收藏的印記。幅前有“廷”印,後有“紹興”聯璽,又“褚”半印。還有清朝帝王璽印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