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寶帖 2.
王獻之作《中秋帖》
那是東晉時期的一個中秋傍晚,徐徐的晚風似乎吹散了整整一個白天聚集的熱氣,將天地之間變得清涼涼的,人們的疲勞在這幹爽清涼的秋風中也一掃而空。
一輪圓月漸漸升上了天空,向地麵傾灑著銀色的月光,皎潔的月光照耀著世間的一切,似乎要將所有一切都變得十分聖潔。
不一會兒,地麵上所有的一切,在皎潔的月光下都仿佛是披上了潔白的輕紗,變成了遊走於天地之間的精靈,整個空間在這一刻宛然已經變成為了仙境。
舉頭望天,這個晚上的天空顯得比平時高了許多,圓圓的月亮掛在天際,月亮的周圍飄浮著朵朵白雲。一陣陣微風吹過,雲朵遮住了月亮。
月光照射在雲層上,雲朵在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將月光一層層地傳遞著,直到月光給雲朵鑲上了明亮銀邊,慢慢溢出再次傾灑在地麵上。
地麵上的人們沐浴更衣,然後在族中老人的帶領下齊聚於宗堂之上,圍列與供案之前,以最虔誠的心膜拜著天空中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風調雨順。
隨著祭祀的結束,家族中的人們開始互相問候、遊戲。大人們一邊賞月一邊聊天,小孩子則是在月下追逐嬉戲。當這些遊走於天地之間的精靈開始娛樂的時候,天空中的明月似乎也感受到人們愉悅的心情,月光於是變得愈發的皎潔,如絲如縷,似水似霧,將天地之間的情感互相傳遞著。
王獻之在這秋高氣爽的夜晚,抬頭看著天空的明月,心中孤單的感覺讓他忍不住開始思念遠方的親人朋友,一股不吐不快的感覺在他 心中激蕩著。
王獻之在這皎潔的月光下看著眼前跟隨自己遊走四方唯一夥伴,隻有筆墨紙硯。他鋪好紙張,拿起毛筆,在月光下開始揮毫潑墨,並一氣嗬成了《中秋帖》。
王獻之生於344年,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他祖籍山東臨沂琅琊,生於會
稽,就是後來的浙江紹興,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王獻之7歲開始在父親王羲之的親自傳授下開始學習書法,他同時兼修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的草書,使得書法在短短的幾年內突飛猛進,從小就在文人墨客之中有很大的名聲。
王獻之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不僅承繼父風,而且能超越創新,特別是他創造的“破體”,即“大令體”,簡直別樹一幟。所謂破體,就是打破楷書、草書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統的“行書”,偏於草的為行草,偏於楷的為行楷。
這種行草或者行楷的字體,既有楷書的工穩,又有草書的流暢,書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發揮自己的特長,給書者留有極大回旋餘地。王獻之曾寫下承繼父親書法風格的著名書法《洛神賦》。王獻之同時還創造了草書裏的“一筆書”,這是他書法方麵的又一大貢 獻。張芝為草聖,使草書成為書法藝術領域裏最富表現力的書體。